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5:18:09
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与生俱来,面对新鲜事物总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心理特征,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研究“问题”的主角,成为一个个的“提问高手”,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大大激发.学生提问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因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比被动地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中《温度和温度计》一课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两烧杯同样多、但温差很小的热水(杯子上方还飘着白气),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桌面上的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试一试杯子的外壁,感觉到了什么?仔细体会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体会——思考比较——归纳总结”逐层深入的五个过程,学生经过看、摸,体会到“这两杯水都是热水,两杯水一样热,两杯水不一样热,这杯水热一些,那杯水热一些,”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能力的差异,从而引发了矛盾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要“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的时机.当这个时机成熟的时候,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到底哪杯水更热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呢?”学生一下子从对体验结果的争执转移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来.有的说用手仔细摸,有的说喝一口感觉一下进行比较,还有的说用温度计测量……,因为学生寻找了众多的方法再一次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互相指出对方方法的缺点.大家认为用手摸会有误差,用眼看冒出的热气量又不稳定,喝一口既怕受到伤害又担心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科学的结论,最后学生统一了意见,决定采用温度计来测量到底哪一杯水更热,这样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形成了“借助科学仪器测量更加准确、科学”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之所以为学生提供温差很小的两杯水,就是为了创设“引发学生的争执”的问题情景,便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分歧,在争执的过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二、教师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
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许多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众多科学家们的合作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而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组合作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过程,倾听别人的见解,接受别人的批评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共同分享、相互帮助,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和喜悦,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的花坛内实地观察土壤,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仔细,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之后,对学生自带的不同的土壤先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比较,再在班内进行比较、交流,找出每种土壤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得不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才能胜过其他小组.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倾听了他人的发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了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共同分享、相互帮助,深化了学生的情感,端正了与人交往的态度.
学生的合作交流必须具有实际的效能和意义,教师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方法学习,就必须提供给学生科学合理、有实际意义、紧密联系生活的对象,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内容只会让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产生大厌恶感,而不是合作交流中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一个主题,确立几个分题,让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分工合作,提高他们探究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时,教师带领学生确立了贴近生活实际,可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的小问题:①持续观察一个周或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并做好记录;②天气与气象有什么不同;③搜集我市一年的天气预报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市不同县区在同一季节天气情况的不同点;④人类在生活中哪些活动影响了当地的天气;⑤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又带来了哪些不便?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制订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开展社会调研、辩论会、结题交流、总结反思,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进一步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长此以往,何愁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得不到提高,“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加强呢!
三、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体验
科学探究要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是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动脑,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中《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中研究关节的连接方式时,教师先让学生们自己摸一摸自己的骨骼和关节,伸伸胳膊,弯弯腰,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连接方式进行猜测、讨论,联系生活中相似的结构,进而再让学生利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学生经历了这样逐步深入的探究过程,对关节连接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尽管这喜悦在心中是有些不踏实的.当老师利用大屏幕展示出六大关节真实的连接方式后,尤其又利用骨骼模型展示了立体的关节以后,学生通过对比,对自己画出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判断,画对的体验了成功,画的不对的体验了失败,在失败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由自然科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必然要全力以赴,积极动脑,想尽一切可能,创造性地运用种种条件,解决困难,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探究新的问题,这也正反映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重要性.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并及时作出评价
科学课堂的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教师的正确评价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很重要的,评价的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汇报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如他们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的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