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9:30:04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蝉,表面看来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蝉.全篇还采用双关的手法,从颔联开始,句句写的都是蝉,但句句其实又都是自己.那“玄鬓影”和“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际.而结尾的蝉的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早在魏晋时期,生逢乱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们发现了蝉的另一面.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又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写《蝉》,诗云:“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形象是高饮露,流响自远.而咏物诗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为旨归,诗人无非借蝉抒发自己的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但也流露出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这种为己鸣屈的心理,唐代诗人喜欢用直接咏蝉的方式来表达.“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诗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作者借蝉自喻,将自己遭谗被诬,身陷囹圄之境与蝉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相对应,蝉之困境与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现虽高洁而无人信,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同样,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蝉》诗,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饮露悲鸣,却不被高树同情.而诗人本在仕途中也如梗蓬漂泊无依.人与蝉似乎同病相怜.最后,诗人发出对人生的慨叹,即如蝉一样守住清贫,守住高洁.真可谓蝉人合一,物我同化.至此,高洁而多厄的蝉意象就成了对文人的人生际遇的整体观照,也因此凝成了厚重而丰富的“蝉声情结”,不难设想,中国的古代文苑中少了蝉声,那就少了热闹多了寂寞.中国的文人也少了份情感寄托和心理归依.毕竟,高柳有蝉鸣,声声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