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合理能力结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2:04:35
一名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合理能力结构是什么?
一名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合理能力结构是什么?
一名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合理能力结构是什么?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铺通,使教育、教学也呈现高度信息化,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再有围墙,不再壁垒森严,而是融会贯通.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让·托马斯认为,“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对于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为此,如何转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构建合理的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课题.
一、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基础和关键,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教师对于其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是其素质结构的基础.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而绝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在此种认同感的催化作用下,教师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一步步地走向辉煌的巅峰,充分体现其人生价值.
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社会,我们随处可见信息的惊人发展,并且正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对学生产生始料不及的影响.学生入学后仍从各种信息网中大量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这种信息爆炸时代把“终身教育”推到教育的最前沿,而作为终身教育基础的学校教育势必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们受训的各种条件应该得到深刻的改变,以便基本上使他们成为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传递预先规定课程的专家.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代,发达国家纷纷以法律形式规定,接受职后教育是教师应有的权利,从而使教师的职后教育在日、英、德等国广泛地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不断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问题,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终身学习和不断积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知识结构的合理、优化
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中,将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育效益.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能力,教师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一位好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世纪之交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跟上教育理论研究的步伐,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一些有关学生的知识,就能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做出相应的反映.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还包括不断学习和了解现代技术发展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包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固然对教学水平及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经验三者之间不再是一条链形关系.随着学生广泛地、多渠道地接触大量的信息,学生与知识经验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之趋于环形关系,由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于教学的监控能力等.教师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尽可能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还要有对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要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现象的出现;同时,教师还要有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而教师对于教学的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可以说,这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进行监控的过程中需要把民主、公正和尊重学生的原则落到实处.
五、研究者形象的确立与巩固
教师教学形象的确立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中关键的一层,教师树立其积极的、有效的教学研究者形象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核心.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已有的教学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即研究者”,使教师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