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酬增长的阻碍因素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6:47:48
劳动报酬增长的阻碍因素分析
劳动报酬增长的阻碍因素分析
劳动报酬增长的阻碍因素分析
三、劳动报酬,为什么会如此低
造成中国劳动报酬过低问题,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是造成劳动报酬过低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足.在目前13亿多人口中,年龄为15~64岁的劳动力有9.09亿,比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还多3亿以上.2007年,中国城市人口已增至5.77亿,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为1 000万人.再加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农村,拥向企业比较集中的城镇,使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 400万人.而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仅为1 000万人左右,每年缺口1 400万.所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一直都是买方占主导地位,求职的人比岗位多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迫于生计,求职者不得不“自愿”降低“身价”,屈从于资方提出的低廉工资和各种不平等待遇等条件,以谋取上岗的机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证明,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少和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据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报告》的有关资料表明,劳动力平均每多受一年教育,收入至少要提高24%.成都、重庆、西安三地有关部门近3年来的调查显示,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越高.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者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者的3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的人员的9倍.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就业机会将趋于均等,从而收入差别将逐步缩小.但是,目前中国职工总体上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单一,是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过低的根本原因.
再次,阻碍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制度性障碍,是造成职工工薪报酬偏低的重要因素.第一,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贡献的大小由市场衡量,劳动报酬由市场决定和实施,政府一般是不干预的.但是从中国目前情况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没有按市场化运作.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就劳动力的流动来说,虽然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已经开始消除,但一些间接的阻碍流动的因素还没有解决,劳动力不能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上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在报酬上表现为同工不同酬,在社会保障上被区分为有保障和无保障.外地的劳动者和企业很难得到与本地劳动者和企业同等的待遇.第二,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的组织缺失.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劳动报酬水平.但是,工资水平并不仅仅在市场中自然形成.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工资水平往往是工会代表劳方和资方谈判的结果.但是,在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缺失组织,资主经常利用交易中买方主导地位,压低卖方价格和降低劳动条件;加上劳方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与资方谈判的有效渠道,使劳动者个人在与企业工资谈判中往往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基本上由资方单独决定,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使得劳动报酬增长慢,水平低,难以共享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和发展的成果,导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第三,工资形成机制不健全.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劳动者用于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的劳动报酬;另一部分是劳动者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和子女抚养等方面的费用.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很多企业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在科技创新投入不够,不变资本难以降低的情况下,把目标转移到减少可变成本上.通过减少劳动力数量、增加劳动力工作时间、减少劳动力报酬,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仅仅是简单再生产的劳动报酬,而将体现劳动者社会属性价值的部分和剩余价值一起归入自己的腰包.
最后,政府在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方面作用发挥不够.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既不能离开市场机制,又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而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政府在工资指导线的制定、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方面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工资水平确定除了市场供求、劳资谈判之外,政府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对工资的行政干预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但中国各地政府调节企业工资报酬的能力十分微弱.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较少考虑甚至以牺牲劳动者利益方式来满足投资者利益,或在国有及控股企业中充当劳资关系的直接当事人,在调节劳资利益矛盾中处于尴尬地位,甚至在国企改制中以权谋私,损害职工利益.政府在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方面的缺位也是导致劳动报酬偏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