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心句到底是哪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00:15:07
《马说》中心句到底是哪句?
《马说》中心句到底是哪句?
《马说》中心句到底是哪句?
程东文
关于《马说》的中心句,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解读.一般说来有三个答案,一是开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二是第二句“千里马常有,二伯乐不常有”(现在的百度百科的答案就是这个),三是结尾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三种说法中,第二种基本可以排除:不论是其出现的位置,还是其意义的内涵,其实都是第一句的阐发,将之作为全文的论点是不合适的.而开头和结尾哪一处作为中心论点,一直有争议.以致一些辅助教参上采取了一种和稀泥的说法:开头一句是本文的中心句,结尾的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这样说来,中心和主旨就成为不同含义的两个概念.于是有了解释:中心偏于主要内容,主旨偏于写作的目的动机.不过,这种说法对于一篇以“说”为标题的文言议论文来说,可能是“你不讲还清楚,你越解释反而越糊涂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要清楚,“说”是针对一件事情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文章,是一种议论性的杂文;其本质是议论文章,就一定符合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那么,作文议论文的中心句和主旨句,应该是同一个概念,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所以,《马说》一文的中心句,在对于初步学习议论文体的初中生面前,就不能模棱两,而是应该说得尽量明白一些.
结合教学实践和本人的思考,我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第一句,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符合议论文的章法要求.
议论文的基本范式,一般要求开篇提出论点,这一点后来甚至成为科举文章的起码要求(如“承题破题”等).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及力行者的韩愈,其说理文章直追先秦诸子,强调“词必己出 文从字顺”“ 唯陈言之务去”“ 师其意不师其辞 ”等.这篇文章是他出仕初期的作品,文章格局谨严.第一句提出论点,次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从反面补充;接着“故虽有名马”以下的第一段内容,则是具体阐发中心论点的意思: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即使有了千里马,也“不以千里称也”.这种先提出论点再补充阐发的立论方式,到今天仍被大多严谨的写作者奉为圭臬.
二、论点提出符合逻辑规律.
让我们从逻辑方面来分析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一个特称肯定判断,可以简化为“是伯乐,就知马”;结尾这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可以简化为“非伯乐,不知马”.从逻辑学上来说,特称肯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而特称否定判断有时候容易成为伪命题.(我的逻辑学知识还停留在20年前,姑妄写之,以后再看看对不对.)
三、从全文内容上来看.
这些内容清楚了,那么最后一句话的作用就明确了.“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作为具体论据的一个一个评价,是连接这个论据和全文中心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这句话是从反面为中心论点提供佐证的,不能作为全文的中心句或者主旨句.
四、从“说”这种文体的角度来看
之所以有说法认为末句是主旨句,是因为确实有“说”类型的文章是卒章现志的,典型的如《捕蛇者说》.不过,这类文章的开头大多为记叙性文字,是为后文做铺垫的,所以不能作为常态的范式.而如《黄生借书说》,开头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就是开篇点题的,正与本文类似.
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90年代的教学中,《马说》教学中心偏向于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批判;而现在,则更理性地偏重于人才发现者与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论证.前者确以最后一句为“主旨”,但更多是一种情绪性的抒发;而后者以第一句为中心,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尽管以上两种不可割裂,但是,过分的意识形态化解读是不利于理性思辨的形成的.
以上四点,是本人对于《马说》中心论点及一些流行看法的认识.我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第一句,结尾一句是作者在引用具体论据进行反面论证时候的结论,表达了作者愤懑的情绪,为证明中心论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