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0:38:43
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和动力  1、资本扩张: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
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

求四辩稿: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
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和动力
  1、资本扩张: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预见,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需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以及各民族间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换言之,是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才有可能探测朝向全球化的一种连续的趋势,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全球化时代,才可以解释文化全球化凸现的根源.埃伦•米克辛斯•伍德认为,现在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也是第一次真正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用詹明信的话说,“近年来跨国资本的庞大扩张,终于侵进及统辖了现存制度下前资本主义的据点(包括‘自然’及‘无意识’).”皮埃尔•布尔迪厄和汉斯•哈克在《自由交流》一书中分析文艺赞助现象时,引用法国卡蒂埃公司董事长阿兰-多米尼克•佩兰的话:“文化是眼前的时髦货,很好.只要它还时髦,我们就该利用.”这句话赤裸裸地指明了资本对文化的控制.
  文化之所以会成为“眼前的时髦货”,一方面取决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即冷战的告终,造成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文化因素地位上升的契机.另一方面,如今的文化也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纯粹精神的东西了,而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文化工业成为最赚钱的行当之一.文化商品的全球倾销,不仅可以带来高额的直接利润,而且通过西方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的传播,重塑并稳固西方需要的世界体系,能在其他领域为西方带来更多的、间接的、长期的利益.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资本.正是资本对于利润的永不满足的胃口,使它从经济领域渗透至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全球化进程.
  2、后现代文化状况:可能性
  丹尼尔•贝尔曾指出,现代主义是资产阶级自身不共戴天的敌人.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状况,使得文化为资本扩张服务成为可能.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去中心、消解基础、对“宏大叙事”(GrandNarrative)的怀疑等努力,实际上把一切文化形式都当成了瞬间现象,以彻底的反叛冲击着“正常”行为的价值观和动机模式,宣扬“怎么都行”.这就消解了一切假想的等级制度和人为界限,甚至向民族和国家观念挑战,从而为文化全球化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超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人为界限,填平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天然鸿沟,模糊评判文化艺术的标准,从而出现了高科技操作下的复制的艺术,拼凑的艺术.一度被认为是高级精神产品的文化和艺术失去了特有的反叛性,也被当成了消费品,消费文化刮起了全球狂飙.
  西方人大谈特谈后现代主义,建构后现代主义并推向不发达国家,其背后隐藏的用心与现代化话语同出一辙.众所周知,现代化是第三世界所向往并实际上正积极推进的概念,然而,这种“效仿”已无“赶超”的可能,因为后现代主义出现了.一个新的话语的提出就意味着一种霸权,一种先发制人的权力.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解构宏大叙事,实际上建构了一种新的宏大叙事;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实际上建构了新的中心,只是这个中心更隐蔽,看似不存在却无所不在.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建构另一种叙述并不困难:在后冷战时期我们认识到,帝国主义已过时,是美国人来决定重新规定这套权力和帝国的修辞.”可见,后现代状况不仅为文化全球化扫清了思想意识领域的障碍,也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形式.资本主义内部文化的过量积累已为文化全球化做好了准备.
  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及对策
  里斯本全球化研究小组指出:“从目前的全球化表现形式中,绝对无法作出结论说这是一个正确过程,值得政治上支持,文化上促进.”“事实上现在由于全球化所产生的众多问题,由于它带来的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后果,全球化的多数特征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忧虑.”从文化全球化看,它给人们带来的也是忧多于喜.
  首先,文化全球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引起文化认同危机.全球化进程迄今大体上和西方价值观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世界其余部分的渗透同时并进.牛仔裤、可口可乐、肥皂剧、好莱坞电影差不多被带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娱乐节目已经模式化,就连国际新闻也深受影响.非西方文化的基础被削弱了.许多输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现了文化的混乱,表现为目的的丧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传统的破裂以及认识到属于“落后”社会而产生的心理痛苦.文化的侵略扩张不但使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得极度脆弱,也使欧洲社会在保持它们本身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语言和对信息传播现有控制方面,面临巨大困难.(人们担心,随着英语成为科学界和计算机专业及国际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会使一些语言面临死亡的境地.)概言之,今天经历的文化全球化道路与百年前的殖民化过程一样,正在趋于破坏各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抹杀各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质特征或文化身份.
  其次,与前一个后果紧密相关,文化全球化招致了更多的文化冲突.强行推进的文化全球化,必然引起其他文化体系的反抗.亨廷顿就预言非西方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将回归本土文化.如伊斯兰世界对西方“腐蚀”的反应;东亚社会归功经济增长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等.后殖民理论之所以引起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主要在于它被视为消解帝国中心话语,弘扬民族文化的理论武器.文化间的对抗同样发生在西方文化内部.如法国打算建立文化马奇诺防线,以保护法语,防止美国文化的侵袭;欧洲影视界则视好莱坞为劲敌等等.
  文化主权的对抗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成为公开的政治主权的争执.这就是冷战后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兴起及许多地区性冲突的诱因.令人堪忧的另一种倾向是,后殖民话语的变体——本土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是对正常的文化交流心存疑虑,或是不加分析地把本土固有文化奉为“国粹”.在如此偏激的心态指引下,结果只能是既激化文化间的冲突,又阻碍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
  再次,从文化自身发展角度看,文化全球化还对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市场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关注和被炒作,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文化产品面临被淘汰或被边缘化的命运.尽管这并不像某些论者所担心的那样,意味着精英文化的末日,但的确产生了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方面,物质利益原则占主导地位,“启蒙”、“审美”、“深度”纷纷让位于“娱乐”、“效益”、“平面”,以“混杂拼贴(Pastiche)”与“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詹明信语)为特征的文化商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知识分子不甘寂寞,放弃原有追求,转向生产取悦于大众的、通俗的甚至低级无聊的文化商品.一时间,对精英文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成为一个问题,而文化本身也面临被重新定义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