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约法 等1.临时约法,如何出台,试图去做,结果是什么?2.新政,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立场,报纸之间发生的论战?3.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失败的原因,各自的建国纲领.4.中国近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19:54:16
临时约法 等1.临时约法,如何出台,试图去做,结果是什么?2.新政,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立场,报纸之间发生的论战?3.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失败的原因,各自的建国纲领.4.中国近代
临时约法 等
1.临时约法,如何出台,试图去做,结果是什么?
2.新政,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立场,报纸之间发生的论战?
3.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失败的原因,各自的建国纲领.
4.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如何演变的?
5.伪满州国是如何出现的,结果是什么?
临时约法 等1.临时约法,如何出台,试图去做,结果是什么?2.新政,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派的立场,报纸之间发生的论战?3.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与共产党谈判失败的原因,各自的建国纲领.4.中国近代
1、临时约法,全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月5日~2月27日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代理参议院举定景耀月、张一鹏、吕志伊、王友兰、马君武5人为“起草委员”,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2月6日~3月8日,参议院连续召开审议第一、第二、第三读会,3月8日通过.11日,孙中山于《临时政府公报》第35号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共7章,确定了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规定了中华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规定国家机构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义务;确认了保护私有制原则;确定了临时约法的最高效力和修改程序.
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但是这部宪法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而专门为其量身定做的.结果你也知道了,袁世凯恼火的很,就废了这部宪法,另外出台了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为其复辟奠定了基础.
2、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宣布新政,解决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内容主要有:第一,筹饷练兵.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虽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集团在此之间打击了维新派势力,但是新政采取的主张基本和维新派一致.
预备立宪:是新政的一部分,为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但事实上,最后的综合报告是出自梁启超和杨度之手,只是附以五大臣的名字而已.慈禧太后于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的目的暴露,民主革命更加高涨.1911年就爆发辛亥革命.
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满清的统治,但改变其政权组织形式,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能参与政权.
革命派主张:推到满清政权,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两派分别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战开论战.所谓“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获得胜利的结论是革命史学家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是两派谁也没有说服谁.
3、抗战胜利后,经过3年的斗争,国共双方力量发生重大转变,最终国民党走向失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和民众关系尖锐对立;失去了中间力量的支持并引起中间力量的反对;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元老派和部分军队大员与蒋介石严重对立;国民党统治的内部解体,众多前线部队起义、投诚,一些大元抛弃蒋介石与中共合作,桂系势力的崛起;美国放弃了支持蒋介石;国民党军事上不可克服的弱点.
中共胜利的原因是:善于审时度势,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的问题;战略思想正确;统战工作的出色,争取中间阶层;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4、所谓民族主义,就是民族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本位主义,它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内容不尽相同,具有两重性.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中华民族固有生存方式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救亡图存的思想工具而被提倡和认同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固有生存方式受到严重威胁的状态下产生的,它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
5、伪满洲国: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沦陷.1932年2月16日,东北各省的领袖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主持,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日本各大报章都刊登出同情溥仪的文章,为以后建立伪满洲国造势.不久以后溥仪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满洲在日本帮助下复国,扶持溥仪为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中国不承认这一政权,但国际上以日本为首的国家承认满洲国,国际联盟则主张中国东北地区仍是中国的一部份.
这些问题书上都有!!
好好看书!!
太多问题了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吧?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其实主要是阻止袁世凯纂权
五天之后,“中子”的博客上见答案
1、临时约法,全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为约束袁世凯,而制定的。1912年1月5日~2月27日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代理参议院举定景耀月、张一鹏、吕志伊、王友兰、马君武5人为“起草委员”,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2月6日~3月8日,参议院连续召开审议第一、第二、第三读会,3月8日通过。11日,孙中山于《临时政府公报》第35号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违背了...
全部展开
1、临时约法,全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为约束袁世凯,而制定的。1912年1月5日~2月27日由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代理参议院举定景耀月、张一鹏、吕志伊、王友兰、马君武5人为“起草委员”,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2月6日~3月8日,参议院连续召开审议第一、第二、第三读会,3月8日通过。11日,孙中山于《临时政府公报》第35号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违背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同盟会的革命方略。辛亥前,孙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美国政体,《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完全符合他的意愿。“革命方略”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宪政:第一期为军法之治,“地方行政,军政府统摄之……每一县以三年为限”;第二期为约法之治,“军政府以地方自治权归之其地之人民,地方议会议员,及地方行政官吏,皆由人民选举。以天下定后六年为限……”第三期为宪法之治,“全国行约法六年后,制定宪法,军政府解兵权、行政权,国民公举大总统,及公举议员以组织国会。”(《辛亥革命》卷二,P15)揆情而论:倘若孙中山执政,必维持《组织大纲》,集权于总统,分三期、九年(也许用更长的时间)缓行宪政;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
临时约法共7章,确定了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规定了中华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规定国家机构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义务;确认了保护私有制原则;确定了临时约法的最高效力和修改程序。
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但是这部宪法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而专门为其量身定做的。结果你也知道了,袁世凯恼火的很,就废了这部宪法,另外出台了一部《中华民国约法》为其复辟奠定了基础。
2、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宣布新政,解决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内容主要有:第一,筹饷练兵。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虽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集团在此之间打击了维新派势力,但是新政采取的主张基本和维新派一致。
预备立宪:是新政的一部分,为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但事实上,最后的综合报告是出自梁启超和杨度之手,只是附以五大臣的名字而已。慈禧太后于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的目的暴露,民主革命更加高涨。1911年就爆发辛亥革命。
维新派、革命派、立宪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它们之间既有联系,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 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满清的统治,但改变其政权组织形式,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能参与政权。 革命派主张:推到满清政权,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两派分别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阵地战开论战。所谓“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获得胜利的结论是革命史学家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是两派谁也没有说服谁。
3、抗战胜利后,经过3年的斗争,国共双方力量发生重大转变,最终国民党走向失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和民众关系尖锐对立;失去了中间力量的支持并引起中间力量的反对;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元老派和部分军队大员与蒋介石严重对立;国民党统治的内部解体,众多前线部队起义、投诚,一些大元抛弃蒋介石与中共合作,桂系势力的崛起;美国放弃了支持蒋介石;国民党军事上不可克服的弱点。
中共胜利的原因是:善于审时度势,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的问题;战略思想正确;统战工作的出色,争取中间阶层;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4、所谓民族主义,就是民族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本位主义,它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内容不尽相同,具有两重性。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中华民族固有生存方式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救亡图存的思想工具而被提倡和认同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固有生存方式受到严重威胁的状态下产生的,它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
5、伪满洲国: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沦陷。1932年2月16日,东北各省的领袖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主持,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日本各大报章都刊登出同情溥仪的文章,为以后建立伪满洲国造势。不久以后溥仪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满洲在日本帮助下复国,扶持溥仪为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中国不承认这一政权,但国际上以日本为首的国家承认满洲国,国际联盟则主张中国东北地区仍是中国的一部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