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伐匈奴书赏析要特别详细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14:16:00
谏伐匈奴书赏析要特别详细的赏析
谏伐匈奴书赏析
要特别详细的赏析
谏伐匈奴书赏析要特别详细的赏析
汉武帝第一次出兵攻打匈奴,但无功而返,并且使汉和匈奴的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志的主父偃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没想到,“朝奏,暮召入见”.而且很快就得到重用,“岁中四迁.”这事记在在《汉书》中.今有机会阅读了他的奏疏中谏伐的一段,印象最深的就是主父偃在奏疏中处处显露出来的说话的“分寸”,真可谓拿捏得准确到位.
这段文字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劝说汉武帝不要轻易的出兵攻打匈奴,用文中的话说是“国虽大,好战必亡.”文中举了秦始皇和汉高祖攻打匈奴两个例子,证明不能轻易攻打匈奴,然后又从道理的角度告诉汉武帝,是否攻打匈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看起来,这段文字内容没什么特别,然而细细推敲,会发现字里行间却处处显着分寸.
首先,这封奏疏一开头,并不是亮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言“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先把古来明主忠臣的本分摆在这里,然后才言自己“不敢隐忠避死”,既表露出自己要说的欲望,又表达出自己并不是想“犯上”,而只是想尽一个忠臣的本分,但是,这话听起来毕竟还是有点以忠臣自诩,有点傲气在里边,还是不能完全拉近自己与皇帝的距离,但是,主父偃接下来的话却完全打消了皇帝的所有顾虑,他说:“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一个“愚”字,一个“愿”字,一个“幸”字,一个“少”字,细微之处的分寸拿捏,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到,这真真切切是一个忠诚不二的“忠臣”,何况是一个汉武帝呢?
第二段的写法更妙,且看他引用《司马法》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引证常常能增加观点的份量,而主父偃更是借他人之口,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按照常法,下面该对“国虽大,好战必亡”加以论证了,可是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抓住《司马法》中这句话的后半句,做起了文章.举周天子“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的例子,直说他们“所以不忘战也”,这就给刚刚战败的汉武帝一个台阶下,同时拉近了自己与汉武帝的距离.接着,他从品德的角度指出“发怒”是“逆德”行为,“兵器”是不祥之物,“争者”是“末节”,指出这是一种个人的人格缺陷,又从发怒的结果言明:“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从事态的严重程度告诉汉武帝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天下,而“圣王重行之.”用“圣王”二字让汉武帝心向往之.但是,这两个理由并不能打动汉武帝,因为此时汉武帝正年轻气盛,欲建一番大功业.因此,主父偃及时抓住汉武帝的心理,提出:“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然而,主父偃偏偏选取了这样两个例子,一是秦始皇攻打匈奴成功而又不能继续拓展功业,士兵们“暴兵露师十有余年”百姓“靡敝”不堪的例子;一是汉高祖刘邦攻打匈奴终陷平城之围的例子.同是攻打匈奴,此其用心良苦之一;一是攻成而没有好结果,一是没攻下而陷入困境,两个例子照顾到了两种可能性,此其用心良苦之二;而之前都有大臣进谏,阻止国君讨伐匈奴,而国君都未听从,终致恶果,此其用心良苦之三;而进谏过程中都陈述了匈奴生活特点和地理状况,可供汉武帝作为参考,此其用心良苦之四.然而主父偃却始终都是在讲历史故事,这真是他讲话的“分寸”,让国君在读故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主父偃的用心良苦,此其高妙之绝.
最有分寸的是,主父偃把秦皇帝的事例作为详细描述的事例,把当朝开国皇帝汉高祖的事例作为略略陈述的事例来说,完全照顾到了当朝皇帝汉武帝的心理感受,而一远一近,极具说服力.在每个事例之后,主父偃不做任何评述分析,让汉武帝自己领会,这就符合在高度自信的汉武帝面前说话的“分寸”,汉武帝乃一代雄主,岂容臣子在一旁随便指指点点?
举完事例之后,主父偃又抬出“兵法”说事儿,指出战争乃是“兴兵十万,日费千金”的事情,很自然的就过渡到理论分析层面,接着从秦攻匈奴的得失、匈奴的“行盗侵驱”本性、战久民和官的变化角度分析,告诉君王攻打匈奴得不偿失,再引《周书》的话:“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提醒汉武帝重视自己的言行,与前文“圣王重行之”遥相呼应,再次唤起汉武帝的“圣王”理想.然而,就是在陈述道理的过程中,主父偃也没忘陈述自己的一片忠心,且看这句:“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意思是:这是我最担心、百姓最痛苦的事情啊.这句是多么深情!
文章的最后,主父偃抬出一句:“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又是“愿”字,君臣之身份重显,“加察”委婉的提出要求.全篇戛然而止,再无一言,没有重申观点,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的不放心,把握好了分寸,说了自己该说的全部的话.
当然,古代的君臣地位决定了主父偃的说话口气,尽管这背后透着许多无奈,但是,在这小心翼翼的分寸背后,我们读到了一个臣子对于天下百姓的真心关注,读到了一个臣子对国君的真正的忠心与爱戴,读到了一个臣子真正的胆识与智慧,这不是不顾生命的盲目进谏,这是懂得自我保护的聪明之举.我们今天不必像他这样小心翼翼,但是,有些时候,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我们也能更准确地传达出我们的情感,表达出我们最真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