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十八年天安门建成时,称“承天门”改为“天安门”是清朝还是明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1:24:31
明永乐十八年天安门建成时,称“承天门”改为“天安门”是清朝还是明朝?
明永乐十八年天安门建成时,称“承天门”改为“天安门”是清朝还是明朝?
明永乐十八年天安门建成时,称“承天门”改为“天安门”是清朝还是明朝?
顺治更名 1651年10月31日,清世祖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被称作“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年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便派蒯祥等著名的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1420年皇城正门竣工,沿用唐代皇城正门旧称“承天门”.此门为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楼正中悬挂着“承天之门”的匾额,但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此牌楼毁于大火,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重建“承天门”门楼.明末时“承天门”又叫李闯王的一把大火给烧了,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如今的样式.图求外安内和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安门建成时,称“承天门”,在黄瓦飞檐三层楼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门正中,挂的是“承天之门”匾额.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进行大规模重建,将“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上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那么,清朝为什么要把“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呢?原来,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的目的,除采用其他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 策略,以求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文字变迁 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民间传说 关于清改“承天门”为“天安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逸闻.传说李自成攻进京城后,在承天门前弯弓搭箭射向承天门匾额上的“天”字,可惜没有射中.其下属以宽慰他的口气说:“有天命者任自为.”意思是李闯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这一箭准不准.李自成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杀了这个下属,之后被人劝解开.清统治者入京后可能听说了这则逸闻,故而将“承天”改为“天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