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怎么调墨,和选择纸张,毛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6:47:03
书法怎么调墨,和选择纸张,毛笔
书法怎么调墨,和选择纸张,毛笔
书法怎么调墨,和选择纸张,毛笔
1.墨 墨色有浓淡干湿之分,书法家各有爱好,对墨色的偏好称“墨趣”.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书法的墨法融进国画,增添了国画作品的笔情墨趣. 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古代大多数书法家喜用浓墨,古代书家颜真卿、苏轼都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清代刘墉用墨亦浓重,书风貌丰骨劲,有“浓墨宰相”之称.用浓墨书写,字显得特别有精神,容易造成温润浑厚的艺术效果.用焦墨会造成苍劲古朴的墨趣. 但是有人喜欢用淡墨,如宋代的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等人.淡墨写字,显得清逸淡泊,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有其独特的墨趣.董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从作品通篇观来,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静雅致.《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闰,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清代的上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作品疏秀占淡. 浓墨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涨墨在“墨不旁出”的正统墨法观念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涨墨之妙正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王铎擅用涨墨,以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一扫前人呆板的墨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渴笔、枯笔分别指运笔中墨水所含的水分或墨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渴笔苍中见润泽;枯笔苍中见老辣.在书写中应用渴笔、枯笔二法时,应控制墨量适宜.宋代米芾的手札《经宿帖》“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几字,以渴笔、枯笔表现,涩笔力行、苍健雄劲. 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种墨法的关键.《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当然,墨法的运用贵有自然,切不可盲目为追求某种墨法效果而堕入俗境. 学习了我国古代用各种墨法写字的经验,有一定书法基本功力以后,可以根据个人的艺术趣味,进行各种尝试,不必强调一律.不过对初学者来说,应从练习基本功力的角度出发,在墨色上要求有一定浓度,以便看出临帖的效果.一般讲,用硬毫笔,墨可以浓一些,用软毫笔,墨可以淡一些;写楷书可以墨浓一些,写行书草书,墨淡一些也无妨;写大字,墨可以浓一些,写小字墨要淡一些. 2.笔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因为笔会帮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一旦拿起羊毫笔来顿感寸步难行.相反,如果你初学时即用羊毫笔来练字,虽说开始时难度大一些,必须用提按换锋的方法才能写出合格的笔画来,但也因此而学会了使用软毫笔的方法,随着联系时间的增加,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应用自如.这时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笔来写,会感到轻松好使. 一般讲,写多大的字就要用多大的笔;笔应与字体相适应.如用小笔写大字,则不利笔墨的变化和发挥;如用大笔写小字则难以控制笔画的粗细,然而有利于锻炼控制毛笔的能力,尚有其长处.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褚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3.纸 到商店里购买宣纸,判断生宣与熟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水来检验,当水滴在宣纸上,落在纸面上的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纸面上没有立即扩散或不再扩散开的就是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我们把生宣显现的这种水滴逐渐向四周扩散开来的现象称作湿染性特性.生宣具有较强的湿染性,不同的生宣纸显现的湿染性程度也有差异,这种湿染性运用在国画表现中可以增强韵味和层次感. 湿染性运用到书法创作上,书写者具备较强的书写功力后,能够很好地驾驶水墨的湿染性后,可以利用水墨落入纸内产生的四下流溢特性将水墨转入向内渗透,这样,留在纸张表面的墨迹渗透到纸张的内部,当书写者练就入木三分的书写功夫后,生宣具备的湿染性使得书写的字体饱满而刚柔并济,作品装裱后,水墨线条会透露出圆润立体的视觉冲击力.由于生宣具有独特的湿染性,使得书写变得难上加难,因此,书法实践作为一种提高人生修养的实践行为,需要漫长的修为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它可以锻炼书写者内在的涵养、耐心和品格. 生宣具备湿染性特性之外,还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能,生宣具有的湿染性由水的特性引发,用淡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现象比较明显,用浓墨书写产生的湿染性程度相对减弱.宣纸的吸墨性与其内在的构造以及所用墨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水走墨留”是大家对这种特性恰如其分的表述,也是极其细小的“墨颗粒”与宣纸内部纤维“管道结构”的完美融合,故此,墨品(用于创作时的浆状墨液)的质量和纸张的质量,便是对墨色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 正是生宣具备了湿染性使得其又具备较强的吸墨性,这种较强的吸墨性使得其产生独特的湿染效果,二者相辅相成,使得生宣创作出来的书画作品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和独领风骚的魅力. 书写练习最好用价格便宜又能吸水的普通纸,如毛边纸、元书纸等.一般地说,写大字可用质地松而粗一些的纸,写小字要用质地紧密一些的纸.创作用纸,初学者可用熟宣或半熟宣,如果使用生宣纸,要充分了解所使用生宣纸的湿染性特性和吸墨性能,蘸墨时要掌握好分寸,不宜太多,否则会变成墨黑一团.分寸掌握好了,用生宣写容易出效果.如果下笔以后水化的很快,要迅速地用吸水的废纸压盖上去,免得墨水继续洇出.使用墨的浓淡和蘸墨的多少,都要根据纸的性能的因素来定.各种性能的纸书写的艺术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通过实践,善于掌握纸的性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笔墨趣味,这对书法艺术创作是太重要了.参考资料:石华1 的文章《书法基础知识——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