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什么样 壮族人现在什么样 介绍下壮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5:01:09
壮族什么样 壮族人现在什么样 介绍下壮族
壮族什么样 壮族人现在什么样 介绍下壮族
壮族什么样 壮族人现在什么样 介绍下壮族
壮族与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本世纪初创制了壮文.壮族以农业为主,擅长种植水稻.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5489630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 、“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戏--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三月三和歌圩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 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 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1989年广西第3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干栏
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牛魂节
时在农历四月初八.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当地流行一个传说:当初陆地只有岩石、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万,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没有忘记它,每当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庙.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壮姑夏装
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夏装,上白下青,用料多为细棉布,现在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款式为平领、对襟、中袖.中襟缀两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样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有“花栏杆”,用丝和配色极为讲究,花形也多种多样.衣衫腰身部位比较宽松.裤子为青色,宽筒,裤筒中腰也镶有两道宽约一寸的“花栏杆”,多为锻带加绣花色.壮姑穿上这套衣裳,配上线底细花胸围和方形法净印花头巾,耳挂串珠环,腕戴白银镯,走在乡间路上,给人以潇洒、自然、和谐的内蕴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