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7 09:26:47
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辛弃疾(1140.5.18-1207.10.3),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

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
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

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存词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 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是“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
  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