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骗了你》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9:42:02
《假如生活骗了你》与《假如生活骗了你》与《假如生活骗了你》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贵族世家,

《假如生活骗了你》与
《假如生活骗了你》与

《假如生活骗了你》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贵族世家,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爱好文学.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一切开端的开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 ※ ※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译)
  【提示】
  这首诗是普希金1825年题在他的一个女朋友——叶•沃尔夫的纪念册上的.诗人曾提前把要和丹特士决斗的事告诉她,由此可见二人友谊之深.诗人的这首题赠诗后来不胫而走,成为诗人广为流传的作品.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通过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向女友提出了劝慰.诗的开头是一个假设,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脆弱的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那些不够坚强的人面临“灾难”.但诗人并不因为这而消沉、逃避和心情忧郁,不因被生活欺骗而去愤慨,做出出格的事情.诗人的方法是克制和坚强的努力,主张:“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诗人在诗中提出了一种生活观,面向未来的生活观.我们的心儿要憧憬着未来,尽管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我们可能感受到被欺骗,但这又是暂时的.我们不会停留在这儿,不会在这儿止步,我们有美丽的未来.当我们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在和朋友共享欢乐的时候,我们再细细品味这曾经令人悲哀的现实生活,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充实、丰富的人生感受,“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普希金就用这种面向未来的积极生活观,给女友以鼓励.同样,也用这种生活观以自勉.诗人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在欧洲大陆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那时的俄国,一方面处于沙皇暴政的统治下,另一方面,人民的自由意识大大觉醒,起义和反抗此起彼伏.诗人出身贵族,有着强烈的自由民主意识.这些注定了他的生活会充满暗礁、漩涡、险滩和坎坷不平.诗人在面对困苦时坚定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并靠这信心去战胜一个又一个暴力的压迫.
  全诗富有哲理内蕴,格调乐观开朗.诗人对生活的假设,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说出了很多人的生活感受.正是这种生活观,这种对人生的信心,这种面对坎坷的坚强和勇敢使得这首诗流传久远,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具有积极的人生启迪作用.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李•弗洛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是迄今一生得过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1924、1931、1937、1943)的仅有的一位,他的诗在美国各阶层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弗洛斯特以现实主义者自居,他认为“艺术的作用在于净化生活”.他认为“诗始于乐趣,终于智慧”.就是说,诗,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真的启迪.他的语言,摆脱了后期浪漫主义修辞上的夸张和尚雕琢、求绮丽、甜得发腻的腔调,从民间活的口语、方言输入了淳朴、清新、富于生命力的血 液.他的诗多取材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特别是农家的悲欢、田园的景物,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韵味和泥土的芳香.《波斯顿以北》被公认为他一生所写的最好集子,许多名篇都出现在这里.除上述集子外,他留下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 (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 (1936). 1949 年,他的《诗歌全集》出版,但是直到垂暮之年他也没有中止写作.弗洛斯特虽然以田园诗人举称,但他是入世的,他相信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他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人性的污染和扭曲持批评态度.弗洛斯特于1963年1月29日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顾子欣译,选自《世界抒情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
  【提示】
  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揭示的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抉择.诗人并没有直言两条路代表什么,他所阐明的是抉择本身.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抉择的人和他进行抉择时的心态.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人迹更少的路,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魅力.诗人也许并不十分懊悔选择了这一条路.但却分明在惋惜没有选择另一条路.不过诗人究竟比常人更清醒、更自觉,他知道,人生际遇,千变万化,碰到两难之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只能作出舍一就一的选择,不论这一选择是对,是错,而一旦择定,却会对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念,如果走那条路,也许更奇伟、瑰丽,也许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样,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我们必然会放弃另外一条路,而且只能走下去,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这是我们人生无法解决的悲剧.他年回忆起来,留下的也只能是一声轻轻的叹息,一丝淡淡的哀愁罢了.
  诗人以具体的、明晰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哲理.树林中“分出两条”小路,何其平常!人们的选择往往不假思索,或者会轻易地选择那表面上“更诱人、更美丽”的一条,然而很可能由于这漫不经心的行动而决定了你今后一生的道路.这描绘的画面中,是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叹息.
  出自谢锡龄、李建明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