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 原文及本书读后感读后感字数不要太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5:35:18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原文及本书读后感读后感字数不要太多《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原文及本书读后感读后感字数不要太多《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原文及本书读后感读后感字数不要太多茅于轼先生曾以一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 原文及本书读后感读后感字数不要太多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 原文及本书读后感
读后感字数不要太多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 原文及本书读后感读后感字数不要太多
茅于轼先生曾以一篇“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而横遭一些人的口诛笔伐,被他们指责为富人阶级的喉舌,既得利益的代言人.
  
  如你所知,对基本概念的精准定义是一切讨论的基础.不然,双方都貌似雄辩滔滔,口水飞溅地对同一话题激烈争辩,但其实只是自说自话,言不及义.既无助于辨明真理,也享受不了智力交锋的乐趣.
  
  在《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下)》(收录于《生活中的经济学》)中,茅于轼将他的富人定义为“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的人.这种人其实越多越好——这证明了一个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勇于创新、慧眼识商机而非旁门左道、投机钻营而成为有钱人.这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
  
  但中国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一提起富人,就马上联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词.这种情绪稍加挑动,就成为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资本.
  
  茅于轼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事实上,我们有过几乎完全消灭贫富差别的历史.几十年前尚在计划经济中的中国,时髦的口号是“兴无灭资”,国家一穷二白,国民一贫如洗(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仗义疏财,去慷慨资助其它的社会主义小弟弟,扯远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实则是人间的地狱.现在没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鬼话了.让众人都受苦的社会正义是邪恶的.
  
  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坚持按劳分配的,贫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劳聪明而有胆识的人总会比懒散愚昧且不思进取的人更富足.这才是社会的常态.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法致富总会越来越少,诚实致富总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怀宏是一篇访谈中提出:“我主张法治,法治应该优先于民主,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通过法治来训练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穷人如果三餐不继,他们将更多地考虑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赋人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用法治保证他们拥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头地的机会,或许这比其它更为重要.
  
  我一直都坚持认为,富足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