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若干问题我是个高中生了,说来惭愧,初中狂练写人记叙作文,高中只写议论文,所以到现在还不会写散文,抑或不知道什么是散文.第一个问题,散文是什么,百度上说,散文是除了小说,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1:01:14
关于散文的若干问题我是个高中生了,说来惭愧,初中狂练写人记叙作文,高中只写议论文,所以到现在还不会写散文,抑或不知道什么是散文.第一个问题,散文是什么,百度上说,散文是除了小说,诗
关于散文的若干问题
我是个高中生了,说来惭愧,初中狂练写人记叙作文,高中只写议论文,所以到现在还不会写散文,抑或不知道什么是散文.
第一个问题,散文是什么,百度上说,散文是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的一类文体,也就是说散文包括了议论文,记叙文,那为什么高中作文时还要求写一篇800字散文,800字议论文,这不矛盾吗.请说明,散文分几类.高中散文指什么
第二个问题,怎么写散文,我用细节描写对一个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加上点感情算不算散文.
50分哦,
关于散文的若干问题我是个高中生了,说来惭愧,初中狂练写人记叙作文,高中只写议论文,所以到现在还不会写散文,抑或不知道什么是散文.第一个问题,散文是什么,百度上说,散文是除了小说,诗
散文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处理这些景物时,常常有多种处理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地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归纳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优选
景物各异,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选取何种景物应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路上、塘边的树,但有名称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杨树和杨柳,而有的却只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消遥的淡淡喜悦,其氛围是静谧清幽,因此选取属阴柔美类的植物杨和柳,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清、静、悲凉的特定情调,所以作者不写暖色调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商场,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以为花的色彩是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调为主.由此可见作者的苦心.
2、组合
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如《故乡的榕树》第4自然段,以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组成了特有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的文章以单调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动,如《风景谈》中的"石洞雨景"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谈心的一对男女的内生活得以展现,也使大自然顿时生色.其实,古诗词中更多此类名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六个典型意象勾画出乡村东方破晓时分的意境,把"早行"写的极生动逼真,真可谓诗中有画.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0个名词点染出萧瑟苍凉凄怆的氛围,漂泊在他乡异地的游子形单影只、孤单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以上诗句不用动词,全用名词组合.
3、设境
即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记》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场",落日、红光给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镀上了金碧辉煌的暖色光芒,表现出千里牧场的富丽安祥和牧民的欢乐.这里的落日、红光便是黄昏时的背景底色.《风景谈》中"桃林即景"选定花时已过却没有一个桃子的特定时段,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土气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却使风景值得留恋,这样便表现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自然的贫乏,突出内生活充实的人对风景的点染和主宰,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4、对比映衬
散文中的景,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来曲尽其妙.如《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来反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还有《风景谈》"沙漠驼铃"选取漫漫黄沙、哄哄火响的热空气、驼马的枯骨等极其单调平板的意象与驼阵、猩红的大旗、悦耳清脆的铃声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记》以日影衬森林枝叶茂密,以水声衬幽静,以鸟鸣衬幽深,以红火光衬幽暗,借以表现天山森林的树高林密,也是异曲同工.
5、想象与联想
有些景物较为平常,也无特别引人之处,画面是静态的,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但散文家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巧为安排以化腐朽为神奇,使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了.这里,想象和联想就成了必要的处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将作者和读者一下子由北京清华园带到了遥远的江南水乡,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凭借着想象和联想,作者营造了诗意般的艺术氛围,读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此外,想象和联想还常常表现为引用神话传说.因为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现时性的,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内涵也更为丰富.如《天山景物记》由天然湖想及哈萨克少女的眼泪,既点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对比,表现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三峡》中的巫山神女、大鱼驮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头盆、虬在湾也是明证.
散文以景取胜,以情动人,而找到进入散文宫殿的钥匙是准确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写的方法其作用也在于此.
在所有文体中,散文是我们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文体.说最熟悉,是因为所有有文化的人都阅读过它,说最陌生,是因为要确切地说明什么是散文,又颇感不易.个中原由,既是由于散文这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最不固定,具有很大的游离性和随意性,又是由于散文这种文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导致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变化,散文的文体概念因之具有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特点.所以当我们今天说散文和写散文、读散文时,对散文理解常常并不完全一致.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散文文体概念的演变进行考察,对散文进行文体定位,明确散文到底是什么?
在古代,散文就是指散体文章.从写作的实际来看,早在商代就有了散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就是早期散文的代表.虽然它们都是极其简单的记事,单纯而又质朴,但作为与诗歌相对的一种文体,显然已经独立存在了.《周易》、《春秋》的问世,表明人们对散文艺术开始重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相继出现,说明人们对散文记事功能的掌握已达到相当水平;《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诸子散文的先后推出,不仅说明人们对散文的论说功能已非常了解,而且说明人们对散文的结构艺术和体制特点也有相当的认识.宋玉的《风赋》、《高唐神女赋》的出现,更表明人们已能用散文进行抒情写意.可以说,至战国末期,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已经完全趋于成熟,但人们却无散文文体的概念.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人们对于文体的认识较之先秦有了明显的进步,具有了初步的文体意识.由于以诗歌、辞赋、散文为主的文学创作日益繁荣,文学作品的地位空前提高,逐渐出现了文学与学术分离的趋势.魏晋时期,文学进入了所谓“自觉的时代”,不仅能诗善文的文人辈出,而且有关文体分类和探讨各类文体特点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刘勰《文心雕龙》按当时流行的观念把所有文体分为“文”和“笔”两类,“文”指韵文,“笔”指非韵文.前者指的是具有节奏韵律的诗、骚、赋及乐府,后者指的是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议论、抒情性的文章,其中既包括诸子、史传在内的文学性文章,也包括缺少文学性的诏、诰、奏、疏等实用性文章.
南北朝时,散体文章在形式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变化,骈词俪句成为文章的主要形式,对偶日工,以致出现了整齐固定的四六句式的骈文.作为文体名称的“散文”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书中引杨东山论文说:“山谷(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此处的“散文”显然是指与诗歌相对的散体文章.事实上,整个古代都没有产生文学性“散文”这一概念,一切文学性的和非文学性的散体文章都纳入“散文”这一范畴.
现代散文——定位为文学文体.
随着小说、戏剧等新文体的出现和成熟,并已取得与诗歌、散文平起平坐的地位之后,再以宽泛的“散文”概念去概括散体文家族,既力不从心,又不合时宜.因此,在西方“Essay”散文概念影响下,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性散文文体概念便开始出现,学者们对它的文体定位的探讨也随即开始,首先有人明确地把散文归为文学的范畴,把非文学的文章排除在散文在外.继而又明确地将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提,归为四大文学样式.从而正式确定了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概念.但还是把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和电影文学之外的一切文学体裁,都归入散文,它包括杂文、随笔、小品、速写、游记、特写、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个性”“抒情”“自由”.
随着散文创作的日益繁荣,散文大家族中其他一些成员的个体特征迅速形成并鲜明地表现出来,它们几可以和散文称兄道弟,分庭抗礼,如杂文、报告文学、科普小品等,先后从散文家族中独立出来,使散文的概念内涵越来越纯文学化.
新时期散文的文体定位.随着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热潮的涌动,散文表现手法多元化的出现,以“文化散文”为代表的具有大散文气度的散文革新走向,推动着各种 “新潮散文”文体革命的进行,使散文文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已引起了人们对散文文体的重新审视和思考.综合各家言说,结合目下文坛实际情况来认定的.我们认为,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