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4:59:19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少林六祖慧能偈语.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菩提树本来是没有的。
明镜台本来不存在的。
本来就空无一物。
又哪里会惹上尘埃呢?

菩提就是道果,本无树是指菩提无一法可得。

这是六祖当年住世之时说的一首偈 是在神秀偈语旁边又说的偈语 神秀在南廊墙壁上写“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听人读过以后知道神秀没有明心见性 于是自己也根据这个说了一偈 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来由
你要问菩提树是怎么回事 我说不好 但我个人理解 六祖是说修行不要执着形相 金刚经也说要扫三心 飞四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全部展开

这是六祖当年住世之时说的一首偈 是在神秀偈语旁边又说的偈语 神秀在南廊墙壁上写“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听人读过以后知道神秀没有明心见性 于是自己也根据这个说了一偈 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来由
你要问菩提树是怎么回事 我说不好 但我个人理解 六祖是说修行不要执着形相 金刚经也说要扫三心 飞四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想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破形相障碍 不挂碍善恶是非 不执著功德智慧
我看了前边人的回答 我想补充几句 虽说无一法可得 但并非无法 如果执著虚空 其实还是有相 色、空两端皆是形相 要努力修行 真正做到真空无相

收起

http://hi.baidu.com/%CC%EC%CA%B9love%D6%AE%D2%ED/blog/item/0de736cacfae7d8ec8176803.html不知道能不能解决问题~!~~~~~~~~~~~~~~~~~~~~~~~~~~~~~~~~~某鱼留

菩提,指的是智慧觉性,是发于自心本性的本能,是每个人生而俱有,却因种种迷惑、妄想、欲望蒙蔽而不知道。
相对于自性的变化而言,智慧的觉察是心性中的寻找与觉察,觉悟不是物质的变异、生灭。
这里的“树”指代物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