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都要学哪些内容求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7:05:02
学哲学都要学哪些内容求答案学哲学都要学哪些内容求答案学哲学都要学哪些内容求答案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

学哲学都要学哪些内容求答案
学哲学都要学哪些内容求答案

学哲学都要学哪些内容求答案
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根据自己的情境兴趣选择,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选择,你研读这一个人、一个流派,以此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当然这不包括细节,但是大纲节目,基本问题都可以有所了解,重要的问题它都会涉及到,这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哲学的捷径.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以此为基地,可以去各个地方,各门学问都可以去问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你当初选择的这本书,怎么出去,还能怎么回来.你们现在进入北大哲学系了,在哲学这个领域里现在需要有我存在的空间,我存在的地方有我的位置,就是从我推荐的书中再做选择
我们先念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称之为古典?(只是在中国称其为古典哲学)因为钻研了他们的书就明白了什么叫哲学,知道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前面我们只是在外面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则是要进入哲学门,登堂入室,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哲学流派很多,对哲学本身的的观念很不一样,可以有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但必须有根据,要把从康德到黑格尔以来的这段研究化在里面.
“哲学就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可以这么说,但根据何在,什么叫把握世界的方式,怎么把握?或者说是最一般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但什么叫最一般的,最普遍的 ,什么叫概念式的,这样日常给我们的观念就远远不够了.只有到了康德对哲学所谓概念,普遍这一类的话才有了一个专门的理解.他们了解的、想的要比一般人多.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哲学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你们自己去读书.在形成我们自己“什么叫哲学”的观念的时候,还是要自己念书去,不带偏见,踏下心来念他们的书.这时才明白什么叫哲学.哲学有自身的训练有自身的问题.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A版1781,B版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89).三本书中,《纯粹理性批判》是个纲领,是奠基著作,但比较难.三本书有不同侧重,(《实践理性批判》侧重道德,《判断力批判》侧重美学)但就哲学来讲,三本书是一个完整的哲学,要一起读,所谓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它们都在审核理性的作用,康德是理性主义者,纯粹理性批判奠定了他批判哲学的纲领
这本书代表着一种变革,他把做哲学的人的视角、立场有一个变革.他自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涉及了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过去占主流的一个哲学态度:把握世界首先要认知世界,认识世界要首先通过感觉,然后从感觉概括、综合、分析、提炼、然后总结出规律来,把握世界就是要把握这些规律,学知识就是把握客观对象的规律law.有了规律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这个规律有普遍性,但普遍从哪来?从感觉来,所以需要试验,再分析、综合、概括这才能出现一个普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规则law.规则成了体系,成了科学.哲学就是告诉我们知识一定是来自感觉,所谓科学就是从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所以知识的基础就在于此,要通过积累经验概括出经验,理论和规则.
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颠倒了这一切,这些知识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是建立在沙子上的.从古希腊就提出了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是会骗人的,感觉是会变的,感觉不可能提供靠得住的经验.最有名的就是关于运动感觉不可靠的命题,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有限的时间内怎么通过无限多个点,感觉上是动的没问题,但如何从理论上去证明.感觉提供的是个客体,理论是主体,把主客体分开是希腊人的功劳.按常识,主体是围着客体转的,认识要符合客体实际,但是到了哲学层面就有了问题,你无法证明所有的经验,所有从感觉得来的东西是可靠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实行了一个变革,他让客体感觉围绕着主体转,这就是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培根认为人的知识就像蜜蜂采蜜,通过酝酿就产生知识.我们有了材料后要通过人的加工才成为知识.按这个想法实际上知识是没有可靠的基础,是找不到最后的理由的.是没有理论上的保障的.只有常识上经验上的可靠性.从培根下来,到英国的休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切不过是约定俗成,是习惯.这样建立的科学大厦是不牢固的.没办法从理路上证明推导出一定会“如此”.休谟是康德直接面对的一个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针对这种疑问的.从感觉出不来推理.要无限次的经验才可以推理,少一次都不可以.现在要让变化围着推理转.
康德的另外一个目标,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科学得有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还提出了改造形式逻辑,现在讲的知识论不是形式逻辑而是科学逻辑,不只研究形式的必然性,也要把内容接纳进来,内容从经验感觉来.这两个东西要综合起来,单独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经验主义者正是在怀疑经验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最重视逻辑,因为逻辑是可靠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恰恰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注生活的价值.康德认为从感觉经验出不来逻辑,逻辑只管必然性,即a priori从前件来,不管内容,从推论来的.这个a priori不依靠经验,不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哲学需要经验,但不能要求学哲学的人穷尽一切经验后才能来学哲学.哲学里面考虑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不是不要经验).康德的革命不是要去掉经验和逻辑的任何一方,科学必须要经验.康德的纯粹要解决的就是我的科学内容是经验的,但是又是推理而来的,有经验内容的必然的知识是建立在超验上的.哲学就是要讲我们的科学有必然性,是建立在推理上的,而不是像休谟讲的那样只是习惯.康德在这里是在为科学的伟大,必然性做辩护的.指出科学是有方向,有根据的.知识的基础是超验的,不从经验中来,但又是有内容的,不是纯粹的逻辑.
哥白尼革命就是指理性能够接纳进来的感性的东西是可以推论的,这个推论是不以具体的感性经验为转移的,物理化学等等都有超验的基础.这里理性掌握着主动权,理性是立法者.理性有不接纳的东西,就是物自身.进来的都是现象和表象,是人的感官能接受的.这些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在经验的王国树立理性的权威,这是哲学的任务.康德维护了理性的立法权,接纳愿意遵从理性的经验,形成一个知识的王国.这里都是可以推论的,都是可靠的.
理性的主动性不仅表现在科学知识上,还表现在道德,目的论上.这就是在物自身的这个领域康德所要做的.康德也说要限制知识,为信仰留下余地.这就是在他后两个批判中所做的事.
这是一个被问及最多,而答案最不确定的问题.从字面上讲,“哲”在汉语里,有聪明、智慧、懂道理的意思.如《尚书》中有这样的句子:“知人则音”.有时也引申为“智者”的代词.如《左传》:“赖前哲以免”.所谓“智者”,也就是“哲人”,也就是“愚人”的对立面.“哲人”智慧仁慈,“愚人”则蠢笨而又刻薄.《诗经·小雅》云:“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汉字“智”和“知”都从“矢”.也就是箭,箭的特点是又快又准,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认识得准.中国有“哲”字,却没有“哲学”这一概念.“哲学”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即“爱智慧”.由日本学者西周翻译成“哲学”.
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大家对“聪明”的标准不一样,学哲学的人或哲学家却往往显得“愚蠢”和“荒谬”.当“傻子”在苦苦地思索生活的意义的时,聪明人早已把生活安排得很舒适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举头望天,研究天文,不小心掉到枯井里,遭人耻笑.
哲学到底能使人聪明还是愚蠢?智慧的中国古人一句话把二者统一起来:“大智若愚”.
1、从深度上讲,哲学是刨根问底的学问.人活在世上,不满足于知道眼前的各种事物“是什么?”还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知道“为什么?”哲学探索的原动力是好奇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最接近哲学家的是儿童.他们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往往使大人难堪.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对许多现象只知其“然”,而不追问其“所以然”,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不注意具有决定意义的“根”和“干”.而哲学则要求人们刨根问底.孙正聿在《哲学导论》里说:“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的温床上睡大觉.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能让人想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对困忧人们一些大问题进行终极思考:如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究竟是谁决定谁?精神对物质有没有反作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社会是怎样的,有没有发展的规律?人的主观世界,各种精神现象应当怎么解释?怎样看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成就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
从原因说,哲学能够造就伟大人物;从结果看,伟大人物必定有自己的哲学.一个人的理论伟大与否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实践在检验后告诉人们的.华西村的村支书成功地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他的思考也是独特的.在理论界都还不能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回答:“社会主义就是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共产主义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
2、从广度上讲,哲学有“万学之学”之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有哲学问题,所以才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里都有哲学的影子.从大的方面讲,所有的社会革命和建设都首先在哲学意义上发生的.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所以伟大的革命领袖都会成为哲学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始于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哲学讨论.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反过来讲,大的错误也首先是哲学思想出现偏差,如斯大林肃反扩大化,肇始于“一致论”的错误观点.“文化大革命”在指导思想显然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从小的方面说,每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也只有哲学能够回答.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变化,他的人生才会真正发生变化.
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哲学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能指引人类理智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当今时代的精华是什么?一句话不能涵盖.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很朴素,却含义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理论都指向这个目标.在唯物论中“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在认识论中“实践第一”的原理,和在历史唯物论中“群众第一”的原理,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自由.先进政党就要顺应这个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反,脱离了群众,就是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唯物论,走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时代精神服务的.比如说过去搞“计划经济”的动机是想“为人民服务”,可惜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实践证明,“三个文明一起抓”,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有效增加社会财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引导人们建设一个逐渐趋于合理的社会,从“人不害我,我不害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不断克服缺陷,不断进步.大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也是围绕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努力,刻苦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实际上,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大家一直不满意,还是要追问,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有的学者认为哲学是思维领域的奥林匹克,是挑战人类思维局限的学问.同时,哲学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须臾不可离”的学问,就看你是不是“处处留心”.因此我们也要像对待体育一样对待哲学,把“提高”与“普及”相结合.
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政党的哲学思想,关系着它的事业成败;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做为人,就要增加哲学修养.冯友兰说:“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成为人,学习其它知识能让我们成为“某种人”.我们首先要成为人,再成为某种人.
做人,要有崇高的品质.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哲学是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一个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础,头脑是需要借助于哲学才能达到崇高境界的.”崇高的人就要摆脱平庸.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哲学家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一个以填饱肚子为目的的人不需要哲学,一个自甘平庸的人不需要哲学.大学校园应该是精英的荟萃与培养之地,大学生要拒绝媚俗,树立崇高的使命,成为社会的精英.所谓“精英”,不是享有什么特权,以名车豪宅,穷奢极欲来显示自己身份的人,而是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有哲学头脑,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和才智的人.
做人,要有深刻的思想.深刻,就是见得深,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寻求真理.要做到这一点,有的人要穷其一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尽管布满荆棘,仍挡不住人们前进的脚步.一个头脑清晰,富于智慧,心无旁鹜的哲人的灵魂是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足以和所有的功利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