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4:14:24
《念奴娇·过洞庭》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念奴娇·过洞庭》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念奴娇·过洞庭》作者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念奴娇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的前三句便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静谧、开阔的景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现实中的八月洞庭湖,实际上说是极少会风平浪静的.所以词人所写的“更无一点风色”,与其说是实写湖面的平静,还不如说是有意识地要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平静,它的本意乃在展开下面“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果然“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二句就隐约地表达了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在别人的作品中,一叶扁舟与浩瀚大湖的形象对比中,往往带有“小”、“大”之间悬差、对比的含意,而张词却用了一个“着”字,表达了他如鱼归水般的无比欣喜,其精神境界就显然与众不同.试想,扁舟之附着于万顷碧波,不是很象“心”之附着于 “体”吗?心与体本是相互依着、相互结合的.在古人眼里“人”实在即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秀”(《文心雕龙.原道》),宇宙的“道心”就即体现在 “人”的身上.所以“着我扁舟”之句中,就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月亮、银河,把它们的光辉倾泻入湖中,碧粼粼的细浪中照映着星河的倒影,这时的天穹地壤之间,一片空明澄澈——就连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体透亮.这是多么纯净的世界,又是多么晶莹的境界!词人的思想,已被宇宙的空明净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词人的纯洁净化了.人格化了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融成一片,浑成一体,使词人全然陶醉了.他兴高采烈,他神情飞扬,禁不住要发出自得其乐的喁喁独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在如此广袤浩淼的湖波上,在如此神秘幽冷的月光下,词人非但没有常人此时此地极易产生的陌生感、恐惧感,反而产生了无比的亲切感、快意感,这不是一种物我相惬、天人合一的 “宇宙意识”又是什么?这里当然包含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无私”的宇宙精神的“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
体现在这些方面:
1.“着我扁舟”之句中,就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而这种意识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现得更加充分.
2.人格化了的宇宙,宇宙化了的人格,融成一片,浑成一体,使词人全然陶醉了.作者兴高采烈,神情飞扬,禁不住要发出自得其乐的喁喁独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3.词人感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之与“无私”的宇宙精神的“合二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