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个人的故事求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举出的六个人分别发生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8:04:4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个人的故事求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举出的六个人分别发生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个人的故事求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举出的六个人分别发生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个人的故事
求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举出的六个人分别发生的故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详细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个人的故事求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举出的六个人分别发生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shùn
【名】
(象形.小篆字形.从舛(chuǎn),也象蔓连向背之形,舛亦声.本义:一种蔓草)
同本义〖akindofgrass〗
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说文》
假借为“蕣”.木槿〖shrubalthea〗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郑风·有女同车》
又如:舜华,舜英(木槿花);舜颜(美如木槿花的容貌)
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Shun,thenameofalegendarymonarchinancientChina〗.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送瘟神》
又如:舜恩(像古代圣君虞舜那样的浩荡恩惠);舜韶(传说虞舜所作之乐);舜跖分路(善恶不同);舜巡(对皇帝巡行的美称.传说舜曾南巡至苍梧)

象形.小篆字形.从舛,也象蔓连向背之形,舛亦声.本义:一种蔓草
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说文》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详细资料见后).
假借为“蕣”.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郑风•有女同车》
又如:舜华,舜英(木槿花);舜颜(美如木槿花的容貌)
【舜的生平】: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
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出生于某年四月初八日.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这件事在《墨子》、《国语》、《吕氏春秋》、《帝王世纪》、《尚书》等书中均有记载.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后来,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擢拔为相.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一代名相傅说,他到底是怎样治理国家,怎样使殷商中兴,却没有留下多少可供后人借鉴的言行.然而,关于他的传说,倒有不少.
关于傅说与武丁君臣际会的传说,有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引述西晋皇甫谧的一段记载,说殷高宗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蒙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想:“傅者,相电.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了.天亮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百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说.
关于傅说从政经历的传说,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中有《说命》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傅说初见武丁的过程及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中篇为傅说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其中有传颂不绝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下篇为君臣共勉之辞.
以上传说虽非信史,却可以反映出傅说这位上古时期的政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胶鬲是孟子直接点出“举于鱼盐之中”的名人.胶鬲原为商纣王时的大臣.
胶鬲,殷商时人,起初隐居在商地.周文王将他推荐给殷纣王做大臣.后来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得到了消息,便派胶鬲到鲔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实情.周武王军队到了鲔水后,胶鬲便问武王说:「西伯要到什么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问:「什么时候到?」「甲子日到殷城外」於是胶鬲回朝覆命.当时刚好下雨,但武王仍带兵疾行,军师认为不可.武王说:「胶鬲已经回去覆命,如果我不准时到达,胶鬲一定会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杀;我们一定要准时到达,才能救得了胶鬲.」|由此故事,可见武王之守信义,与胶鬲贤能而为文王、纣王、武王所重视.
=====================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期思邑(治所在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潘乡(今河南省固始县)人,楚国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猎,蚡冒之后,“世为列姬,国地朝廷”.祖父蒍吕臣曾官拜楚成王令尹.父亲蒍贾,任楚国司马.孙叔敖出生于郢都(纪南城) 北海子湖边白土里(又称孙家山,今雨台山附近).
孙叔敖少年时,曾遇两头蛇,时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出典见《贾子》).那山丘因而得名 “蛇入山”在今江陵城北约二十里.及成年,因父亲获罪,他举迁期思邑.
约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今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境内)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相当于现代新建的梅山灌区中干渠所灌地区.据记载他还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带也兴修过水利.
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孙叔敖拜为充尹,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使青铜业大力发展.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
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劝谏,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限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庄王又嫌原来通行的货币太小,改铸大币,强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场混乱.他认为“便民为要”,劝说庄王恢复通行小货币,市场又趋繁荣.
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务.次年,楚与晋大占于邲,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
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司马迁《史记》中记为“循吏”第一.去世后,归葬于江陵白土里.另在沙头镇(今沙市区)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立有“楚令尹孙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园东北隅.
孙叔敖,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事楚国期思邑(今淮宾县期思乡)人.父()贾任楚国司马,战功显赫,后为楚将都越椒残杀.楚庄王时,由前令尹虞丘推荐,任孙叔敖为令尹.司马迁称他“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任相期间,编修《仆区》(楚国刑书名),法制大振.又“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孙叔敖善于用兵,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率申息之师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胜晋兵.任令尹前,曾在今商城县境“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即利用大别山上来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结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涝,又供上游灌溉,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大型灌溉工程.三国时,曹魏的刘馥重加整治,明代维修扩充,嘉靖事固始县境内陂塘、湖港、沟堰达932处.其遗址今又成为梅山、鲇鱼山灌区的组成部分.他还开凿“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城南安丰塘).清朝夏尚忠追纪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水经注》称:“陂有五门,吐纳川流”.东汉、三国、唐肃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广为屯田,大获其利.建国后,又沟通淠河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匐三大水库之水,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效益得到更大发挥.除上述工程外,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后人为纪念他,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1957年毛泽路过信阳,称赞孙叔敖是水利专家.
===========================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助益.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认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秧前称颂百里奚,说“五羖大夫之相秦”,六七年间,为三大功绩: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问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会晋、救楚、朝周之事.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余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象《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史记:百里傒(xī,奚).俘获了百里傒之后,用他做秦缪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傒逃离秦国跑到宛(yuān,渊)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缪公听说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傒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交出百里傒.在这时,百里傒已经七十多岁.缪公解除了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傒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缪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坚决询问.谈了三天,缪公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号称五羖(gǔ,谷)大夫.百里傒谦让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简)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zhì,至)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于是到了周朝.周王子颓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颓想任用我时,蹇叔劝阻我,我离开了颓,才没有跟颓一起被杀;事奉虞君时,蹇叔也劝阻过我.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这次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