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详细给我分析鉴赏下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有“金井梧桐…”的那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19:13:48
谁详细给我分析鉴赏下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有“金井梧桐…”的那个.
谁详细给我分析鉴赏下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有“金井梧桐…”的那个.
谁详细给我分析鉴赏下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有“金井梧桐…”的那个.
这是一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