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叫有感情朗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2:10:30
怎样才叫有感情朗读?
怎样才叫有感情朗读?
怎样才叫有感情朗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如呈现《女娲补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
初读这段文字以后,教师问:你看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女娲心里感受到什么呢?当学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以后,教师便要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文字所负载的某种信息或意义以后,进行诸如重音、停顿等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许多老师朗读指导的路子.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认识“到位”了,却仍在课文外面绕圈子,进不去自然也就读不出感情来.这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
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上面的认识,以下略举荦荦大者以供参考和研讨.
1.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我们应改变眼下动辄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读了就说出意思的做法.“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宋代学者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读“流利”了,教师可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是也.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可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这样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呀、句啊,要怀着感情来读?还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去听听,个别交流、指点,了解学情为集体朗读指导做好准备.
2.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到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这就需要学习伙伴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譬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第三段: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林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林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屋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要有重点地抓住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如当读到“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时,让学生说说带点的词语是怎样读的.学生可能会这样说:这些词语我读得重一些,从“拎起”、“一棵一棵”这些词语中,我读出了他们砍树是不假思索的,想砍就砍很随意的.我是怀着批评的态度读的.又如读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学生可能会想: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人们无休止地在砍树木的情景,心里很难过.再如读到“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时,学生也可能会说:本该读得高兴,可是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靠砍树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的,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降临……精读课文的朗读指导,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是把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和指导朗读结合起来.
3.入情感知形象,移情体验
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譬如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如《从现在开始》,读中体会动物世界中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说话的神情和语气.如: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教师可引导小朋友进入大森林里动物们竞选“万兽之王”的情景,问:谁来当猫头鹰,看他怎样下达命令?等学生朗读以后,评议“猫头鹰”下达命令时是否“神气极了”.又如读《船长》一课中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样样了?”“海水淹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读好这些简短的对话,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轮船只剩二十分钟就要下沉的危难情景中去,想象船长就在我们眼前,他镇定、果敢、忘我、富有经验.朗读只有用坚定、有力、快节奏的语气和语速才能把船长的形象凸显出来,我们才能真正感受这个“伟大的灵魂”.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为有效.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三个儿子》:“一桶水可重啦!妈妈们提着沉甸甸的水桶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老师启发说:你们见过妈妈提水吗?谁来当一回妈妈,试试提一桶水的感觉;请这位妈妈把提水的感觉用课文里的话告诉大家.有了生活体验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了.
三、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范读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范读很受学生欢迎,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二是以情激情.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教师读毕,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读指导乏术,那么你的范读就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王牌”.教师的示范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朗读时随机示范
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参与朗读,或与学生对读、分角色读,还可以引读、领读等.如《珍珠鸟》一课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窦桂梅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
(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经是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
窦老师读得“小心翼翼”,学生鼓掌.
支玉恒老师教学《匆匆》时,把指导学生朗读与自己范读结合起来.如学生读了第二段,支老师说: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像这样的感情,是很深的感情,读的时候就不能读得太实了,要读得“虚”一点.接着支老师范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读出来了,学生眼前为之一亮.
2.范读全文或重点片断
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目前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理想,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范读尤为重要.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教师觉得自己的范读不甚出色,那么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读录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备课备朗读十分重要
教师朗读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备朗读有这样几件事要做:一时读中揣摩课文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的心理,体会语言的情感,自己先进入角色,激发起自己的强烈感情.这样,朗读时才会情绪饱满,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朗读中,努力与课文中的感情一致.二是琢磨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强调真情实感,不必过多强调朗读的方法.但对老师来说,在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教师掌握了方法自然会渗透到学生的朗读指导中去.朗读的声音技巧主要表现在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朗读有轻有重,才能使语意鲜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语速变化可以区别人物特征,还可以区别情绪、气氛.如快读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紧张热烈的气氛;慢读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平静、凄凉的气氛等等.三呢,不得不说“功夫在诗外”.练好朗读扎实的基本功,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必须条件.教师不是演员,不是播音员,但要想取得好的朗读效果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是阅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是综合性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它需要熟读,需要精思,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它需要情感体验,需要驰骋想象……抓住了这个小小的切口,整个阅读教学的品质就会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