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我们如何学音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5:29:42
孔子教我们如何学音乐孔子教我们如何学音乐孔子教我们如何学音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一位已经影响中国几千年且将继续影响世界的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不过人们可能并不清楚孔子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与音乐教

孔子教我们如何学音乐
孔子教我们如何学音乐

孔子教我们如何学音乐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一位已经影响中国几千年且将继续影响世界的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不过人们可能并不清楚孔子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与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思想博大精深,光芒四射,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突出才能,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第一是演唱技能.种种文献材料都表明,孔子可以说是“无一日不弦歌”,哪怕是穷困潦倒之时,歌声一直没有离开过孔子.《孔子家语·困誓》中载:“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孔子弦歌.”即便是晚年贫病临终之际,孔子也没有忘了唱歌.《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后七日卒.”当然,孔子也有绝不唱歌的日子.《论语·述而篇》讲:“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第二是演奏才能.他不但会弹琴、鼓瑟,还会击磬.换句话说,他不但精通弹拔乐器,还精通打击乐器.《论语·宪问篇》记载孔子在卫国时,因卫灵公年老怠于政事,不用孔子,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得不离开卫国,击磬敲打出浅薄、空洞的音调以舒发内心的郁闷之情.《孔丛子·记义》记载: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是因“见猫方取鼠,欲其得之,故为之音也.”孔子希望猫能够顺利地捉到老鼠,就弹奏出幽沉的音调来激发猫的强烈欲望.由此可见孔子卓越的演奏技能.
  第三是作词谱曲的能力.有关文献资料表明,孔子创作了不少乐曲.《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创作琴曲《陬操》的过程:“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避)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据东汉蔡邕《琴操》记载,孔子还作有琴曲《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等等.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五十六岁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鲁国政令一新,从而引起了邻国齐国的惊慌.于是齐国就向鲁国的执政者季桓子献上八十名年轻貌美的舞女,导致“三日不听政”.面对这种局面,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这种即兴作词谱曲的能力,孔子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第四是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论语》里有两段关于古曲《韶》乐的文字,很能体现孔子的音乐审美能力.一是《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可能是孔子第一次听到《韶》乐,所以他感叹没有想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样的境界!二是《八佾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应该是在孔子有了更丰富的阅历、更深厚的思想之后,对舜时的乐曲《韶》与周武王时的乐曲《武》进行的对比性评价.因为在他看来,舜的天子之位乃是由尧“禅让”而来,充满“中和”之气,因此其乐曲是“尽美”且“尽善”的;而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王而来,尽管是正义之举,仍然难免杀伐之气,因此,其乐曲是“尽美”却“未尽善”.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评判音乐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仅有优美的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内容,只有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才是真正的“尽善尽美”.
  第五是独到的整理校订古乐的能力.《论语·子罕篇》讲:“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指《诗经》)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虽然孔子弦歌的曲谱没能留传下来,但《诗经》的文本,如果没有孔子的整理与传授,恐怕就很难得以如此完整地留传到现在了.
  第六,最为重要的,是孔子奠定了音乐审美的标准与音乐工作者的道德标准.孔子的审美观念强调追求乐曲、歌词的完美结合,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即上文所为“尽善尽美”———内容要“善”,形式要“美”.对从事音乐活动的人,孔子提出了“仁”的要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自然也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的统计,“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过109次之多,如:“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孔子曾经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道要章》)既然音乐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对从事音乐活动的人自然也就提出了更高的人格要求.
  让我们来看看孔子自己是怎么说的.《论语·述而篇》记载的孔子的两段言论,很是说明问题.其一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意为勤奋敏捷.可见,孔子之所以拥有丰富的学识(当然包括音乐学识与技能),靠的就是自身的勤奋.其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孔子善于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当然,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在《学而篇》中记载的孔子弟子子禽与子贡的对话,也很能说明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当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的学问可以说已是名满天下,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故步自封,恰恰相反,他以更加温和、善良、诚恳、严谨、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所以,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把所知道的东西告诉孔子.当然,孔子更愿意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学问告诉他人,并且是诲人不倦.《八佾篇》就记录了一段孔子告诉鲁国乐官之长大师如何演奏音乐的道理:“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再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做的.《述而篇》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复之,而后和之.”《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孔子跟随师襄子学琴的过程,更能体现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师襄子说:“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只是把握了曲调,还没掌握乐理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你已经理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深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者是怎么样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苍茫,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度!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了这番话,从座位上起来,向这个不凡的学生行了一个大礼,说:“我老师说过,它就是《文王操》啊!”
  记得曾读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看到“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着实喜欢得不得了.虽然也知道陶渊明的原意并非如我所想,但我就是想以我之所想,来为自己的读书不求甚解找一个有力依托.及至看到孔子跟随师襄子学琴的故事,未免感到有些汗颜.学习任何东西,仅仅追求“知其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知其所以然”.孔子学习音乐这种勤勉敏捷、孜孜不倦态度,择善而从、“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方法,以及努力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