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故事、一生的经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4:20:07
欧阳修的故事、一生的经历、
欧阳修的故事、一生的经历、
欧阳修的故事、一生的经历、
【生平概述】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佑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欧阳修与滁州】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诗文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承继前人开发滁州
醉翁亭风景图片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酿泉合称为“姊妹泉”.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追溯琅琊山之名,应自东晋始.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鹊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宽简”知滁政绩斐然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尤其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情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渐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追本求源,都是欧阳修打下的基础.欧阳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开发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有人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是处于不问政事的消沉状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欧阳修所写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如在《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时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时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他在《丰乐亭记》中则写道:“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他的许多诗,写景寄情,语言精美,读后同样令人留连.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远处建了听泉亭,让人们不断体会这美好的诗意.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题》,对琅琊山归云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个景点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虽然每首诗只有四句,但尽用了点晴之笔,字字珠玑.他是用对滁州山水的真爱之情写作出来的.
欧阳修描写滁州及琅琊山的诗文,以其诗文的质量及其个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欧公之诗文以及欧公之遗迹而来.他们在这里,不仅留下足迹,也留下墨迹,日积月累,描写琅琊山及滁州的诗文已难以计数.1988年《琅琊山志》选录欧阳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诗篇150余首(包括部分当代诗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诗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代词汇来说,欧阳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给滁州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欧阳修在滁州两年多的时间,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也与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这块古老的地方,与他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欧阳修离开滁州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滁州,但他的心中却时刻想念着滁州.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作于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这年他已64岁,离开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诗一开头便写道:“丰乐山前一醉翁,馀龄有几百忧攻.”始终把自己和滁州联系在一起.
如今,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的响亮名声,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醉翁亭自欧阳修知滁时建成后,历经沧桑,但屡废屡兴,数百年不败.醉翁亭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当时制作这个大门及其对联的时间,是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离欧阳修知滁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至今日则已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
[编辑本段]【欧阳修与阜阳】
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西湖又称汝阴西湖、颍州西湖.长5公里,宽1.5公里.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地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湖心亭、宜远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境.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尤喜此湖,有诗赞曰:“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后欧阳修终老于此.清嘉庆后,湖面逐渐淤塞.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等遗物.明代《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宰相晏殊,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苏轼、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加之71名古代和近代诗人的诗篇共259首.其中唐宋八大家占四人,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可见,颍州西湖在古代确为天下西湖之冠.但后来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已不复存在.今天阜阳西湖的半岛之上,还建有"颍州西碑林".此处碑林占地30余亩,共有树碑2000多块,碑林、碑亭、百米碑廊、陈列馆所兼而有之.另有1000余块2米的石碑组成的八卦阵林,堪称国内园林之独创,尤为别具一格.
[编辑本段]【醉翁逸事】
六一由来
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
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
全部展开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
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佑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