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语用分析最好将各段分开来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1 23:43:08
《烛之武退秦师》语用分析最好将各段分开来说
《烛之武退秦师》语用分析
最好将各段分开来说
《烛之武退秦师》语用分析最好将各段分开来说
第1段,秦、晋围郑.
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晋军函陵,秦军南”,既然两国的军队并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国士人对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情真意切.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烛之武能否成功,就看他说什么和怎样说了.这段说辞只有一百多字,却包含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