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吗?为什么还会存在“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其他恒星系统也有恒星,可人们是看不到的呀,怎么确定一个恒星日呢?表达能力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3 01:24:48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吗?为什么还会存在“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其他恒星系统也有恒星,可人们是看不到的呀,怎么确定一个恒星日呢?表达能力不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吗?
为什么还会存在“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其他恒星系统也有恒星,可人们是看不到的呀,怎么确定一个恒星日呢?
表达能力不太好,用该能看懂吧,呵呵..
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吗?为什么还会存在“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其他恒星系统也有恒星,可人们是看不到的呀,怎么确定一个恒星日呢?表达能力不
一太阳日是24小时,是以太阳的位置为参考的,一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是以遥远的恒星背景为参考的,因为恒星过于遥远所以可以看做是不动的.之所以有这约四分钟的差异是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因为它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所以当地球相对于恒星背景转了一周即23时56分4秒时,由于在这段时间内地球已经绕太阳公转过了约0.986°,所以地球要再转过这0.986°,才能使太阳在天空上回到同一位置,即相对于太阳转了一周,这所用的时间就是3分56秒,所以一太阳日会长一点
这样说可能会比较抽象,楼主可以自己画个示意图帮助理解
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或春分点两次经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也就是某一个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所需的时间。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秒。在天文学上,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恒星,而是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即白羊宫第一点,就是北半球的春分点。但是春分点在不断的西移(岁差),所以天文学上的恒星日与太阳日还...
全部展开
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或春分点两次经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也就是某一个恒星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所需的时间。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秒。在天文学上,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恒星,而是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即白羊宫第一点,就是北半球的春分点。但是春分点在不断的西移(岁差),所以天文学上的恒星日与太阳日还是有区别的。这些希望可以帮助你。
收起
恒星日是春分点连续两次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间隔。 太阳系只有太阳一颗行星。给你一些我搜出来的资料。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
全部展开
恒星日是春分点连续两次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间隔。 太阳系只有太阳一颗行星。给你一些我搜出来的资料。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就称作真太阳日,简称真时,也叫视时。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总是比真太阳日要短一些。这是因为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 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真太阳日。
恒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显然更接近于真太阳日。根据真太阳日制定的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
收起
没错!
是的,就只有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