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8元买了一只鸡,然后9元卖了出去,后来他嫌亏又花了10元买回来,11元卖了出,问他赚了多少钱?请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河北公考的一道试题,它的答案应给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21:02:32
一个人8元买了一只鸡,然后9元卖了出去,后来他嫌亏又花了10元买回来,11元卖了出,问他赚了多少钱?请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河北公考的一道试题,它的答案应给是什么?
一个人8元买了一只鸡,然后9元卖了出去,后来他嫌亏又花了10元买回来,11元卖了出,问他赚了多少钱?
请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河北公考的一道试题,它的答案应给是什么?
一个人8元买了一只鸡,然后9元卖了出去,后来他嫌亏又花了10元买回来,11元卖了出,问他赚了多少钱?请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河北公考的一道试题,它的答案应给是什么?
真相只有一个,就是赚了1元.
我将用偏于理论的动态博弈分析、证券类比两种解释为何答案为“赚一元”,但是在说明前,先反驳一下目前网上已有的解释.
(1)“数学法”静态思维的浅薄
包括:-8+9-10+11=+2;
设成本或者鸡的价值X:X-8+9-10+11-X=2;
两次交易:8买9卖+1;10买11卖+1;so:1+1=2;
这种所谓的数学逻辑,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市场价格机制”,商品的价值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而价格是变化的.这道题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价格机制的市场,否则就不用问赚多少了.
例如:这只鸡如果在市场中值2元钱时,我单单是8元钱买进这个动作就陪了6元;第二天这只鸡涨价了,涨到10元钱,但我以9元卖出,我陪了1元.按照这种推导,8买9卖这两个动作,由于我错误的估计了市场行情,导致我赔了7元.
这就是市场,股票、期权等证券就是市场价格机制的缩影.
(2)“赔钱”论——形而上的且歪曲的企业利润最大
认为这个人亏损的,声称经济活动“最大利润”的,怎么说呢,实在是死脑筋而且不切实际不说,还犯了和“数学法”一样的静态错误.
“赔钱”论者往往假设最优卖出价格是11元,最优买进价格是8元,所以9元卖出就陪2元,10元买进还陪2元,最终结论-1到-4不等.当然他们的计算方法依旧是“销售价格”减去“进货成本”.
忽略了“市场价格机制”,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经济学方法,可耻.
至于“不切实际”的形而上,“赔钱”论者在假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想情况,就像我在(1)中为了描述市场价格变动性对于企业衡量盈亏的例子一样,陪7元,只是理论假设与推导,跟题目根本不搭边.用脚后跟想,都知道,8买9卖10买11卖在实际中是不会亏的.
(3)无解者
包括:“机会成本”与“风险”不可衡量;(精神可嘉)
墙头草,两边倒;
“SB,这题本来就无解”;
我就不说啥了.
终于可以说明我的解释了:
A: 动态博弈的理论解释
此题化为“一个人”与“市场”(某未知交易者)作为博弈双方的动态的4次博弈行为,且作为博弈分析的信息有限,只有8、9、10、11这四个随时间依次发生的数据.
题目要求我们站在“一个人”这一方去考虑每一次博弈决策的后果,赚了还是赔了.
假设四次博弈行为发生前,我们已知了对方的信息,即鸡的“市场价格”,分别为P1,P2,P3,P4
则四次博弈的结果非别为-8+P1 , +9-P2, -10+P3, 11-P4, 相加得盈亏为2+P1-P2+P3-P4
但是题目没有给出“市场价格”,根据博弈关于行为与学习的理论,博弈方根据博弈前得历史行为信息做出决策,因此P2=8,P3=9,P4=10, 而P1视为第一次博弈,没有历史数据参考,故P1=8.最后2+P1-P2+P3-P4=1.
尽管从数学形式上,与很多人说的“+1-1+1=1”一样,但是,如果实在看不懂严格的博弈分析,就简单地用三次交易法理解也行.
B: 证券类比
动态博弈分析可能太偏重理论些,尽管还算严谨,但是不形象不易懂,诚如我在(1)中说的,股票、期权等证券交易就是市场价格机制的缩影.
股票交易,一个人来回抛售股票,不考虑交易佣金,8买9卖10买11卖之后,不就是赚一块钱么.其中对于9卖10买,低价卖出,高价买入,就是赔钱了.
虽然股票市场与实物交易市场有很大不同,就当是殊途同归吧.
Ps:最近写毕业论文写痴迷了,罗嗦了些,见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