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诗文三大家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7:25:25
明初诗文三大家是谁
明初诗文三大家是谁
明初诗文三大家是谁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炎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刘基
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三军溯长江西征陈友谅.先攻安庆不克,刘基知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言马上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下,陈友谅弃逃武昌.不久,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从刘基劝,接受胡的条件.胡降,其他守将见此纷纷前来纳款,整个江西很快并入朱元璋的版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倾城而出,围攻洪都;想守回这一重镇.守将朱文正力拒抵抗,两军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刘基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之处,以困陈友谅.不久,陈友谅率残军突围.想从小港汊口处逃窜,结果被朱元璋军扼住.陈友谅战死,余军大溃.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在打江州时,他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夜间驶到城墙脚下,将天桥架在城墙上,士兵缘梯而上,顺利破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丧从处州返金陵,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正适张士诚部来犯,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基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可获大胜.李文忠听从了刘基的劝说.第三天黎明,敌军果退,李文忠出击,大胜而归.
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刘基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后来勉强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基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尽管这样,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他回来.见人主如此诚意待己,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启
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诗中十之八九是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这类诗歌,有时也对统治阶级微露讽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险□,杯酒出肺肝,须臾起相疑.田□排窦婴,赵高诬李斯.倾挤不少假,权宠实灾基."对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丰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实际上是讥讽明朝新贵的.但高启思想比较复杂,他也写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极的诗,未能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犬随春□女,鸡唤晓耕人"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君不见,贾尚书."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深远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之二:"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话,亲切动人.这些诗的创作,与他乡居时多与下层人民接近有关.高启的诗,对明代诗歌影响较广,以致有人把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高启也写词,大多内容平泛,情调低沉,逊于他的诗作.他的散文,独创性不多,但《书博鸡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一个敢同豪绅斗争的义勇少年形象,语言凝炼,情节动人,有唐人传奇之风.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后因为文章触犯朱元章,被腰斩与南京城!据传说高启被腰斩后并未死去,但是朱元璋亲自监斩,高启被拦腰截断后,用手蘸自己的血连写三个"惨"字.自此后朱元璋夜夜做噩梦不久就一命呜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