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代的李鸿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3:57:18
如何看待近代的李鸿章、如何看待近代的李鸿章、如何看待近代的李鸿章、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马骏教授通过分析了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四大建树,以探寻一个王朝覆亡的轨迹.一、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

如何看待近代的李鸿章、
如何看待近代的李鸿章、

如何看待近代的李鸿章、
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马骏教授通过分析了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四大建树,以探寻一个王朝覆亡的轨迹.
一、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
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和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在中国近代,李鸿章之前的前辈提出的海防思想,重点在改善水师与岸炮的质量上,从李鸿章起,海防思想的重点是将海防提升到战略位置,并且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上面.李鸿章提出的海防思想即便到今天,也很有启示意义.
他提出的开源节流办海军的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为了筹措到办海军的银子,他针对宫廷费用开支过大的情况,曾经上折子给慈禧太后,希望“停宫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在慈禧身上节约银子,等于在老虎脸上拔毛一样,够胆大的.但李鸿章为国家社稷考虑,竟然做了,也是他为官的本来操守,值得肯定.
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最终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
二、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不久,正遇上那里有外国人组成的武装——洋枪队和外国军舰.他总觉得同样是军队,为什么外国军队的战斗力那样强呢?
他要解开这个谜.找许多书来看,看完后,还觉得不过瘾.于是想出个主意——微服私访.主意打定,李鸿章就真的就化装成一个小老百姓的样子,溜上了停泊在长江口的一艘外国军舰.洋人的武器装备与军纪,让李鸿章感到震惊.
于是,他决定从他手中这支部队做起,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改革落后的兵制.
当时,李鸿章淮军的武器装备除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外,就是传统的鸟枪、抬枪和劈山炮.于是,他先是通过他的亲哥哥李瀚章向洋人加急订购3000支洋枪,到货后,于1862年7月首先将其兵营改为洋枪队.
这支洋枪队真给李鸿章做脸,8月就在七宝街和北新泾之战中大败太平军.李鸿章更坚定了更新装备提高战斗力的决心,同年9月,李鸿章着手开始营制的改编,将各营之鸟枪队改为洋枪队,改编后的淮军装备为:每营共有洋枪328支,洋枪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71.6%.
1863年初,李鸿章又开始在淮军中建立炮队.原来,中国军队的炮兵是步兵的一部分,从来没有独立执行过作战任务.这次,李鸿章专设洋炮队,独立于步兵,成为中国最早的独立炮兵.到6月间,淮军每营都有劈山炮40尊,炮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26.2%.这一改革使淮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到1877年,淮军炮营,已成为可以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炮兵部队.
李鸿章不仅注意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而且还认为,如果不强化训练,建立近代化的军队,也是一句空话.
李鸿章用新式战法训练军队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雇外国军官担任教练顾问.二是拨军队由外国军官训练.
一开始,那些土里土气、没有文化的农民出身的士兵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洋枪和洋炮,李鸿章就让外国教练手把手地辅导.
有空时,李鸿章还自己搬把椅子,坐在教练场看士兵演练.有一次,发生了士兵因操练失误导致弹药被引爆,炸死20多名官兵的事件.但是,李鸿章一点都没有动摇训练改革的决心.他说:“世间没有唾手可得之果,待兵士百发百中之时,将无坚不摧!”
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三大建树: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在解决新式装备的来源问题上,李鸿章主张“两条腿走路”:购买与自制相结合.
1868年,李鸿章派出一个庞大的出国军火洽购团,到欧洲国家参观考察军火工业,准备购买大批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这期间,还发生一件事情.这个军火洽购团,到了欧洲几个国家后,来到了德国的埃森.埃森是克虏伯公司的所在地.克虏伯公司给予中国代表团以热情的欢迎和尊重.当时,中国男人都有辫子,西方人没有见过男人还梳辫子,所以代表团到英国和法国一些国家,总是被人围观和嘲笑.
但是,克虏伯公司却不是这样.这家公司早就得知中国代表团在其他国家的遭遇,于是采取非常彬彬有礼的接待方式,甚至让自己的夫人出来,一起接待中国人.这使得洽购团的成员感到非常满意.回国后,就向李鸿章汇报了这件事情.李鸿章是一个民族自尊心非常强的政治家.他当即被克虏伯公司这个微小的细节吸引,后来向这家公司订购了356门克虏伯大炮.成为这家公司成立以后,一次订货最大的一笔订单.
后来,由于出现个别外商(都是外国军人)在帮助购买武器装备时,往往以次充好,一枚12磅炸弹竟要30两白银,于是李鸿章决定自造枪炮.
为此,李鸿章先后创办了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轮船、枪炮、弹药,不仅为淮军不断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清朝编练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提供了装备.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说:“凡直隶督臣及江南各省所用武器,均为江南制造局提供.”
四、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第四大建树: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入手.清政府重视军事人才建设表现在:
一是选送可塑之人出国学习.北洋海军绝大多数管带,也就是舰长都有留学英国的经历.
二是建立新式军校.1880年他“参酌西国成规”,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培养炮船、快船和铁甲舰所需的技术人才.在当时,建立海军学校,即便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新事物.美国海军学院也不过成立于1884年.所以,李鸿章创设天津水师学堂,即中国近代海军学院,实在可以说得上是一件“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的大事!
此后,李鸿章在天津、威海卫等地还办了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鱼雷学堂等一批新式军校.中国近代一些有名的人物段祺瑞、徐世昌、冯国璋、黎元洪等,都出自这些学堂.中国新式军官教育的先河,就这样开始了.
如今,李鸿章努力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改革者,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李鸿章留给我们遗产之一就是:在一个国家制度和体制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任何改革者修补的努力都回天乏术!
李鸿章当然应该算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早睁眼看世界、对世界大势比较了解,而且一度励精图治,希望中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人.他在这一方面为中国做出了贡献,但是他身后留下的却是骂名,这是一个悲剧.这个结果由三个因素影响而成:一是李鸿章与当时的政局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后来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对往事的解读和评价;三是李鸿章自己事功上的可悲结局.前两个问题太大,我们今天只说说第三个问题.

李鸿章最为世人诟病而留下汉奸骂名的,主要在于两件事:一是甲午战败,二是几次由他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甲午之战,胜负有种种必然和偶然原因造成,有装备问题,有制度问题,有战略问题,有战术问题.从军力对比来看,当时中国海军,实力与日本海军相差并未悬殊--总吨位两国相差无几,舰的数量也差不多.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有两艘七千吨级的(定远、镇远),这是当时亚洲第一的.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军舰比较陈旧,都是80年代以前的,在航速和火炮射速方面不如日本.这种技术上的互有优劣,在任何战争中都是正常的,这时影响、决定战争胜负的就是制度和指挥了.而正是在这些方面,中国不如日本.专门研究北洋舰队的著名史学家戚其章先生指出了这些问题:海军内部的腐败、军纪涣散,后勤补给短缺:煤和炮弹不足,质量也不行.\“本来舰就比较落后,再加上这些东西,动力上不去.制度没有根本解决,观念也是保守的,跟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再然后就是形势判断和战略战术的问题:\“:战争前不久,李鸿章打电报给北洋水师,认为日本不会打起来,因为有《万国公法》.战争之前,朝鲜政府和东学党签订停战和约,清军没有和东学党起义军接触,聂士诚这时候以这个为借口班师,如果接受了聂士诚的建议,日本就非常被动.\“但是,\“李鸿章在这方面的政治智慧没显示出来,没有撤军,如果中国撤出来的话,日本在朝鲜非常被动,自己闹不起来.日本如果撤的话,战争可能打不起来.李鸿章让袁世凯与日本进行撤军谈判,结果给了日本利用谈判开战的机会.\“对时局的误判使得或许可以避免的战争变得无法避免,而必然性最后又是通过种种偶然性实现的:\“若北洋水师正在购置的12门速射炮及时到位,若丰岛海战时李鸿章听从丁汝昌建议全舰队出动,以多战少,若丰岛海战时济远舰击中吉野主机房的炮弹炸了\“--象命中的炮弹不炸这样的\“偶然性\“,岂不是\“天亡我也\“的宿命吗?还有,最叫国人痛心疾首的,就是那军费的被挪用:\“若不修颐和园和三海工程,用省下的1500万两银子,把作战军舰加两倍,黄海海战很可能是另一种场面\“.这,该算必然性还是偶然性呢?所以,甲午之战日本取胜,不无侥幸,连日本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大喜过望.而当时的国内舆论,未必就那么清楚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一切,时论做判断的根据,只是他们所见的当时北洋舰队军容、声威之盛,因此国人普遍认为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军事现代化已大有成,纵然打不过西洋人,打小日本应当可以.而日本无端出兵我们的兄弟邻邦朝鲜,唇亡齿寒,道义上亦不能不管(中国被这个小兄弟拖入灾难,已不止一次,这是后话),这些理由,使国人不免大动义愤,\“内外言战者众\“.而这时,只有李鸿章心知肚明:舰队已几年未添快船,装备已久未更新,连装几门快炮的钱也拨不下来,训练、准备和将士的精神状态、军事素质都不无问题和隐患,与志在一战、志在一决雌雄的日本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状态下,言战只是取快一时,而恐将后患无穷(后来的事实不正是这样吗?)而不战,或可保住这纸老虎不被戳穿,在必要时用来吓吓人.--当然,这里又搀杂着国内政治斗争、派系斗争的权谋和厉害考虑.所有这些,都是李鸿章自己心里明白,但却摆不到台面上来讲的.故在\“战叫\“甚嚣尘上的时候,他只能倚违两可,迁延观望,最后,被劾\“阳作战备,阴实主和\“,被外敌和国内朝野舆论逼到死角,无奈一战.--这样投入战斗,能指望赢吗?

李鸿章自己在战前,对自己面临的形势和力量对比不是不明白的.他对双方海军兵力作了分析:其时北洋海军之可用者,只镇远、定远两舰优于日本,然\“质重行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汊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甲,而行驶不远.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十八海里,近因行用日久,仅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愈旧愈缓.\“因此,李鸿章制定的政策是\“以保船制敌为要,不敢轻于一掷,以求谅于局外者也.\“这话虽明白,但也很含蓄,只讲到兵力对比,作为老政客,摆不上台面的话他当然不说.因此,这种\“求谅于局外者\“当然得不到\“局外者\“的原谅,他那含蓄的话外之意,时人也不见得明白.甲午战败,国内舆论哗然,请诛李鸿章以谢天下的呼声高涨,李鸿章处于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之中,而这时,对他的严责中以陈宝箴的最有深意.据其子陈三立记述,陈宝箴认为李鸿章的最大罪责是,\“勋旧大臣如李公,首当其难,极知不堪战,当投阙沥血自陈,争以死生去就.如是,十可七八回圣听.今畏塞责望谤议,举中国之大,宗社之重,凭孤注戏付一掷,大臣均休戚,所自处宁有是耶?其世所蔽罪李公,吾盖未暇为李公罪矣.\“也就是说,世人之责李战败,是责错了,李鸿章之罪不是打了败仗,而是不当战而战,\“不堪战\“而违心一战,是为保一己清誉而将国家、宗社\“戏付一掷\“!这是谴责还是辩解?我看,两者都有,既是严责,也辩护得很到位.可惜国人并未领悟其中深意.

虽然一般老百姓囿于眼界、学识和信息,在战败、和议、丧权辱国的刺激下,群情激愤,以致\“李二先生是汉奸\“似成民间公论,但知识界思想界的有识者还是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的.包括梁启超,尽管他在政治上也许正是\“李二先生\“一党的对立面,但他却明确指出,战败的责任在制度不在个人:\“谓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可也,徒归罪于李鸿章之淮军不可也.\“而且,作为同时代人,他就以一种难得的识见,把许多问题看得很清楚,把许多话说得非常明白,他指出国力对比和民族意识强弱是此役胜负的关键: \“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有丝毫不能假借者焉.无论政治、学术、商务,莫不皆然,而兵事其一端也.日本三十年来,刻意经营,上下一心,以成此节制敢死之劲旅,孤注一掷以向于我,岂无所自信而敢乃尔耶?故及其败然后知其所以败,是愚人也,乃或及其败而犹不知其致败之由,是死人也.然则徒罪李鸿章一人,呜呼可哉?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甲午、庚子,中国两次战败大取其辱,而这屈辱之约都由李鸿章来签署,在我们这个重面子、重名节的国度里,这面子、名节之失,当然是千古不复了.当年国民党与苏联签\“友好同盟\“条约时,王世杰宁辞外长也不签,宋子文签字而知道自己要背\“卖国\“的千古骂名,就是此意.当然,我们今天多少知道了李鸿章在签署前的\“力争\“、\“不屈\“、\“尊严\“、无奈等等,并由此悟到\“弱国无外交\“,这算给中堂大人些许告慰,但这还不是真正接受历史教训.李鸿章的历史教训,大而言之,当然就是中国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怎样才能不落后,怎样才能臻于富强,前人争执不已,今人是否已尽是高见了?未必.我们确实应当在过去那简单化的历史课本之外,在今天这看似客观、实则还是娱众的\“戏说\“之外,去了解一点真正的李鸿章,那样,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思考,他其实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有些失误,我们今天仍然在重复.对李鸿章的评价高低,褒贬各异,再过多少年都还会继续,但对他的教训如果不尽快吸取,恐怕历史就不免要出现轮回了.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全部展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中国差点驱逐满清,提前共和。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收起

不同的社会存在导致不同的社会意识!就看从那个角度来看待他!

我的回答很简单:客观的讲他签订了马关条约 是有些卖国的味道 但是当时中国已经战败 本来就软 日本要的价是李鸿章病倒吐血坚持压下来的
主观的说 李鸿章是一个贪官 这是事实 只是他对大清是尽了全力 只是老慈禧不咋地 其余的 你看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