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10:26:21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品德与社会》课这套教材的使命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共和国的下一代用于谋求丰富生活的知识、能力基础.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因此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兴趣引入,启智相剂.师生互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找答案.如在教《社会呼唤诚信》这一课时,教师板书:1、何谓“诚信”? 2、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签订协议、合同、做出承诺? 3、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书,圈点,之后盼着教师抽问,以便抢着回答问题,展示自己.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新意见,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完善、总结.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开展.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有启有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2.从实际出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1 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其它省市比比面积大小,再用课件展示东、西、南、北不同地方同一季节的气候特征,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方法来了解我国领土疆域之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又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师生互补,提高课堂实效,结果明显.
2.2 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植物,询问家长它们有什么作用,再组织学生展开对“花草树木本领大”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2.3 从学生自身中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校教学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务之目的.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出自己的烦心事,说说自己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讨论“怎样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指点,有的学生找不到可倾述的对象又不敢跟老师、家长说,教师可指引方法如:写信、记日记等来转移烦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对生活的态度.学生之间互谈心事,互吐心声,谈感受、出主意、减痛苦、树信心.心结一解开,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对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3.以教材为主体,从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门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又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首先是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线,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三是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期达到教学之目的.如在教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课时,一是要求学生读课文,了解世界各地都有我国的同胞,世界各国都设有“中国城”,他们在节假日或举行什么活动时都会相约到中国城庆贺;二是通过海外华人的故事,了解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心系祖国的热忱,如:对国内贫困生的资助,地震灾区的援助等等.三是通过一些实际事例让学生知道今天的许多海外学子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如钱学森事迹等.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信念.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使《品德与社会》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