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说《理智与情感》主人公分析例如心理、情感、人生观各方面的变化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8:33:34
对小说《理智与情感》主人公分析例如心理、情感、人生观各方面的变化分析.
对小说《理智与情感》主人公分析
例如心理、情感、人生观各方面的变化分析.
对小说《理智与情感》主人公分析例如心理、情感、人生观各方面的变化分析.
姐姐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一段的最后,她的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因此,若不是她大女儿劝她应该先考虑考虑一走是否妥当,那么媳妇一到,她原是会马上就永远离开这所宅子的”.这样读者对埃莉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一点认识:她处事谨慎.小说继续写到“埃莉诺,这位在劝说母亲的过程中大起作用的大女儿,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性格可爱,富于情感,但她懂得怎样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是文中唯一一次正面叙述她的性格.但这是对她性格的一个概括.在后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及对话描写和一系列的细节把她的性格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她的性格.首先,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她与母亲妹妹离开诺兰庄园以前,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一致认定爱德华和埃莉诺用不了几个月就要结婚了,并为此高兴不已,她们对爱德华深信不疑.俗话说爱情会蒙蔽人的双眼,面对爱情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失去理智.但埃莉诺却不是这样的,她甚至比母亲更沉稳.“她不像玛丽安那样相信自己对爱德华的倾心会前途光明……至于将来结局怎样,她毫无把握,尽管她母亲和妹妹仍旧认为一定会圆满.而且他俩相处越久,她便觉得他的关切性质可疑”.2从她的担心可以看出她很冷静,对于男朋友的一点点不对劲都有所察觉.她这并不是多疑,读罢全文我们会知道,爱德华之所以会对她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是因为他早已和露西私自订婚,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为难.但埃莉诺也决不是没有感情谁都不相信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她心里是爱着爱德华的.“有时候,她还认为那只不过是友谊,于是便伤心一阵”.她不希望自己和爱德华仅仅是朋友,但却没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在母亲和妹妹谈论他们的感情时,她总是巧妙地避开.这说明她不想让自己的感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也是故做矜持.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女人的一个特点.她又富于情感,想到男友她会默默伤心.她对自己的感情谨慎而冷静,对待别人的爱情也是一样.当威洛比离开巴登庄园以后,玛丽安沉浸在思念之中.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英俊潇洒,心地极好的好人.但埃莉诺却另有发现.她甚至还因为这和亲爱的母亲嚷道:“我是喜爱威骆比的,真心喜爱他;怀疑他靠不住,对你是痛苦的,对我也同样不好受.我的怀疑是不自觉的我不会任其发展下去.我承认他今天早上态度失常,确实把我吓着了.”3她比经历世事的母亲更谨慎和精明,她是爱着妹妹的她怕妹妹受到伤害所以不惜和母亲争论.但她又很细心,她没有把这些直接告诉妹妹,怕妹妹担心,玛丽安进来后她就巧妙地转换了话题.无论是对自己的感情还是别人的感情,她都能冷静对待,谨慎处理.
第二她的性格在她对待人的态度上也是有所体现.在巴登庄园,她遇到了布兰顿上校.威洛比评价布兰顿上校为“有一种人,人人都说他好,却谁也不关心他,人人都乐意见他,却谁也不想找他交谈,他正是这种人.”玛丽安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但埃莉诺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还和他们争论了起来:“可别这么瞎说,因为你们俩都不公平.巴登庄园里全家都尊敬他,我每次见到他,也总是想找他谈谈.”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她看人比较客观.诚然,布兰登上校少言寡语,但他善良,有教养,举止文雅.二是因为她很善良.她深知上校对玛丽安有好感,但她却没当会事,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取笑他.这让埃莉诺有些同情上校.
第三她的性格体现在她为人处事上.她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帮脾气急躁的母亲解决一些问题.和妹妹一样,她不喜欢斯帝尔姐妹,但她没有像妹妹一样表现出厌恶或者根本不理睬.她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她们虚假的语言.甚至还答应为情敌保密.当听到露西虚情假意的话时,她心里很清楚:话倒说得全都很动听,但是我们谁都骗了谁.但她还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关心”地询问:“可是,你今后怎么打算呢?”多精明的姑娘啊.通过短短的一句话,既表现出自己对露西的关心,又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还巧妙地探了露西的口风.得知了露西对爱德华的态度.
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妹妹玛丽安,她是“情感”的代言人.在描述她的性格特点时,作者同样采用了先总体正面描写,再通过语言细节侧面烘托的方法.小说第一章介绍了埃莉诺的性格之后,就对玛丽安的性格进行了评述.“玛丽安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聪敏,而且无论做什么都专心致志,她伤心或欢乐都毫无节制.她大方,可爱,讨人欢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她的这些性格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对待爱情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挑剔,对爱人甚至有些苛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我阅历越深,越是相信我将永远碰不上我能真心爱的人.我要求得太多了!她一定得有爱德华的全部品德,他的仪表和风度还得极其动人,能为他的善良增光才行.”4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但玛丽安却对自己的爱情如此苛求.完美主义者往往很悲观,因为他们很难达到目标.玛丽安也一样,她也对爱情很担心.致使刚刚十七岁却担心自己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自己真爱的人.对待爱情,她又是冲动的,不谨慎的.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经过几次接触,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而且表现得很显眼,虽然姐姐曾几次暗示过她,劝她应该稍加检点,但“她在这种事情上却厌恶一切遮遮掩掩”.多么热情似火的一个姑娘啊!但正是她的热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蒙蔽了她的双眼,她没有看清威洛比的真面目.威洛比离开巴登别墅之前的态度很反常,甚至对达什伍德太太的热情邀请都很冷淡.但这并没有引起玛丽安的注意,她只是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思念之中.“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她无力控制自己,因为她也无意控制自己.只要稍微提到和威洛比有关的事,她立即就受不住.爱人的短暂离开就对她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见她有多么情绪化.到了伦敦以后,她不断地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信,可他却毫无音信.她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断定肯定是有什么不幸的事缠住了他.她不谙世事,还沉浸在自己对爱人的完美印象中.但她对爱情的完美主义受到了重创: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她也应该好好反醒自己的行为了.
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度一样,她做什么都不想遮遮掩掩: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约翰爵士开玩笑说她是挑逗威洛比,她火了:“约翰爵士,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俏皮话来讲,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啊,征服男人啊,简直不堪入耳.这样的话是粗俗的,没有教养的.开头说可能觉得挺聪明,时间一长就毫无俏皮可言了.”5对于自己的长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家的恩人,她却可以如此不留情面的回击,可见她的性格有多坦率.她不像埃莉诺那样能忍气吞声,以此来适应大家或者说是社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反叛者.费勒斯太太贬低埃莉诺,埃莉诺虽然心里难受,却忍气吞声.这让玛丽安受不住了,“惹得她怒气冲冲,马上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小姐关我们什么事?谁认识她?谁管她画得好不好?我们考虑和说的是埃莉诺”.6她的大胆让大家很吃惊,没人会想到她敢当众回击富孀费勒斯太太.十八世纪的女性都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但玛丽安却敢反其道而行,当面驳斥长辈.多么有个性的小姑娘啊.当然,她的愤怒和勇气不光是她性格的原因.她爱着姐姐,不想让姐姐受别人的嘲笑,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玛丽安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来到她和威洛比当初的约会之地时,她很平静.她能过理智地面对曾经的感情了,不再一味地伤心哭泣了.最后,她也找到了真爱.布兰顿上校,这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男人”才是她的归宿.这和她当初对上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初她认为上校的年龄可以当她的爸爸了,这样的一个老弱的男人是谈不上结婚的,但最后她却嫁给了他.她不再任性,她成熟了,理智控制了情感,这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简·奥斯丁与家人长期生活在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农村,生活圈子相对狭窄,这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极其相似.因此,她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体会主人公的感受.由她来描写这样的故事让人信服.就连他的外甥也说:“简·奥斯丁笔下的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旗帜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7主人公生活在父权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女人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她们只能从属于男人.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又带有敌意的社会中,主人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性格.埃莉诺是顺从的,她小心翼翼地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顾大局,识大体,虽然自己会吃点小亏,但总体来说在当时的社会她的性格是可行的.作者也很推崇她的性格.而玛丽安则有些叛逆,在表达感情上她更大胆,她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在女权主义风行时期,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她才是完美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两人的态度和性格都不可取.识大体固然重要,我很赞赏她的心胸,恋人背叛了她,她却还要帮助落魄的爱德华找工作,但我想很少有人有她的气度.但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利益要靠自己去争取.在顺应社会的同时也要享受和争取自己的幸福,当然也包括爱情.很少有人会心平气和地为情敌保密.而玛丽安又太过卤莽,不够冷静,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如今我们应该更好地把二人中和起来.如果说埃莉诺是一分情感,九分理智而玛丽安是一分理智九分情感,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做到四分情感,六分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