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一篇 学会共处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3:45:56
谁给我一篇 学会共处的作文
谁给我一篇 学会共处的作文
谁给我一篇 学会共处的作文
古时候就有“三个和尚”这样的故事来教育人们怎样相处.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的人们都还是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利益而与他人不能和谐相处,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身上不仅肩负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生活、工作;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地球村”的人才能和平相处,才能让全球化更进一步的发展下去. 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就必须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要学会关心,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学会处理矛盾,解决冲突. 在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国王问大臣:“为什么世界上只有成群的羊而没有成群的狗呢?”聪明的大臣没有正面回答国王,而是做了一个实验.快到傍晚的时候,他陪着国王来到两间屋子前,命人先将100只羊放入一间屋子,并在里面放上一些青草;又命人将100条狗放入另一间屋子里,并在屋子里放上许多肉饼.然后将门锁好走了.次日清晨他请国王观看这两间屋子.第一间屋子里的羊们安然睡着,那几捆青草早已被吃光了;当打开第二间屋子时,国王惊呆了,里面血腥扑鼻,许多狗已经奄奄一息,而那些肉却仍然完好地躺在食糟里.国王迫不及待地问大臣为什么?大臣平静地说:“羊在利益面前,善于合作,而狗则勾心斗角,为利益相互残杀,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成群的羊而没有成群的狗的原因吧!” 温柔的羊似乎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如那些自视强大的狗,可是,正是这些温柔的羊,才能够享受到美好和谐的群居生活. 谁都想事业进步、生活幸福、人生完美.然而,在我们周围,同事之间相互抹黑、邻里之间相互排斥、竞争双方两败俱伤、结发夫妻各奔东西之事却时有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利益面前总是产生分歧,而不能达成一致;不能相互配合,反而相互拆台.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同样如此,往往都是因为国家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没有合理的得到解决,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有些时候,即使勉强合作,却往往因缺乏诚意半途而废,给我们的事业和生活蒙上层层阴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误会进一步的加深. 生活的教训告诉我们:“合作”才能成功.合同是一种形式,合作则是生活艺术和能力的综合.它要求以理解为基础,以真诚为前提,唯其如此,才能描绘出合作的圆满.在新的世纪里,真希望全人类都能够团结起来,无论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应该学会合作.为地球的未来共同努力,不是你争我夺,而是相互谦让;不是勾心斗角,而是肝胆相照;不是心口不一,而是坦诚相待;这样才能够达到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白色产房里一声清晰的婴儿啼哭,宣告着一个新的生命登上了人生的列车,并将独自驶向或光明或黯淡的前途.
上帝并没有对谁过多的垂怜.每个人都赤裸裸地降生,不染一丝尘埃,用清脆响亮的哭泣来宣泄最原始也最深刻的寂寞.这寂寞,来自最初紧锁的心灵——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扇紧锁的门.
还记得吗,最初赋予我们关爱的亲人和朋友,是用什么悄悄打开我们心扉的呢?是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是无助时的一个眼神,是彷徨时的一句话语,抑或是哭泣时的一张纸巾……人的心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容器,有时能容下很多的仇恨,有时却容不下一丝莫名的感动,非要让泪涌出眼眶,顺着脸颊无声地滑过,来证明脆弱敏感的心弦已被拨动.而拨动这弦的,是关爱、体贴和友善!也许,友善实在称不上是什么伟大的感情,但是,即使是那些最铁石心肠的人,那些用冷漠、仇恨、罪恶浇铸的冰一样的化身,都不得不屈服于友善的巨大威力之下,心甘情愿地敞开尘封已久的心灵.于是,孤寂的人生路途开始出现迷人绚烂的色彩,心与心之间也架上了坚不可摧的桥梁,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当然.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谓知己,听来似乎是众里寻上千百度也难以遇求的.其实不然,一切伟大友谊的开端,并不是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更不是污浊腐臭的物质利益,而是和善的态度,是温和的话语,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当我们的躯体游弋于纷纷扰扰的尘世,心也似久旱的河床即将干涸时,友善便如同天降的甘霖,即使只有几滴也能溅起无限的希望.那么,这位好心的施恩者,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旅途上的知心旅伴.知己,便是这样“炼”成的.
上帝是这般的慈祥,因为,他给了我们每个人施恩的权利.当潘多拉打开罪恶之盒的瞬间,世间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罪恶.然而,正如有因必有果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能化解这些罪恶.一颗诚挚的心,再加上几个友善的举动,也许你便能使地狱的恶魔升入天堂.就像有位得道的高僧,将唯一的衣服送给了入室盗窃的小偷,这一友善的行为,拯救了一个迷途知返的灵魂.“玫瑰送人,手有余香”.当看到那被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完璧归赵的刹那,老和尚欣慰地感叹:自己终于送给了对方一轮明月.是啊,友善是真正的明月,照亮了在罪恶边缘徘徊着的心,让这因孤寂而萌生恶念的心,重又回归到善的初始.
人生是一辆不断驶向死亡的车.人生的意义在于沿途醉人的风景和知心的伴侣.而想拥有这一切,首先要拥有一颗恳切、友善的心.这是上帝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我们获得一切爱与幸福的钥匙!
请你不论置身何地,都绽放那迷人的友善的笑容吧.也许,你真能就此获得一切.
某份杂志曾做过一次调查:什么人最受欢迎?答案是善于倾听的人.这一回答或许并不全面,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渴望被倾听,渴望着与人分享心中的点点滴滴.倾听不是沉默,它是倾诉的载体——诉者与听者通过它进行交流.倾听可以是一种享受,一种放松,也可以是一种分担,一种关怀.它是人与人,心与心,灵魂与灵魂,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和共鸣.
海伦·凯勒作为盲者,道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心声,而所有的失聪者,他们内心深处也一定会有“假如让我倾听三天”的呼喊.是啊,行走在一个彻底静寂的世界,犹如流浪在荒漠中,是多么孤独和恐惧.当我们陶醉于莫扎特生机勃勃的《春》时,当我们伤感于《梁祝》凄凉优美的旋律时,当我们沉迷于动感的流行乐时,当我们散步于鸟语林阴时,甚至当我们在“寒蝉凄切”声中与朋友告别时,你是否想到过倾听也是一种幸福,想到过它对于失聪者而言,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相对于生理上的失聪者,更多的人在心理上也“听力不佳”,因为生命中的另一种声符——心灵的倾诉,是我们难以用耳朵听清的.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大学生向来以自己卖豆腐的哑巴父亲为耻.但是,当她遭遇车祸被宣告“死亡”后,是父亲仍执意要求医生救治她;在她成为植物人的日子里,是父亲悉心地照顾她,以致在为她操劳半月后头发就全白了.真是天也动容,地也深受感化,她终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并承担起抚养父亲和偿还医疗费用的责任.尽管生活艰苦,但她却深感幸福.原来当她处于昏迷之中时,父亲以他强烈的爱发出了模糊的“呼喊”,召唤、引领着她重新回到世间.她终于明白了,原来从小到大父亲就一直在用行动“絮叨”着他的爱,只是自己封闭的心没有听到罢了.
这无疑是一种生命的倾听,倾听的是诚挚的爱,是莫大的幸福.
另有一则报道,一位驰名中外的航空研究领域的院士,为了实现她的理想——创办一所免费高校,数十年来一直节俭度日.学校开办后,为了尽可能供更多的学生入学,她常常要补贴上自己的工资,甚至拒绝了子女要她到美国养老,享受天伦之乐的邀请.她的理想由何而来?仅仅是因为有位学生曾写来一封血书——“您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了,但我仍是您的学生,我仍然想说,我要读书……”原来,这位学生是因家境贫困、无法完成学业而选择了自杀的.接受采访时,这位院士由衷地感慨:“面对这一强烈的呼唤,我知道自己别无选择,虽然路是艰难、坎坷的,但我只能坚持着走下去.”这,确实是一种心灵的倾听引发的心灵的共振.学生用生命向老师诉说自己的愿望,而老师则用半世的时光来倾听,来作答.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不由感动得潸然泪下.
我想说,我们只是平常人,或许并不能听到很深刻的音符,但只要用心倾听,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音符,生命中每一段旋律,都会让你感动,引你深思,给你温暖,催你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