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9:36:45
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咏西施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

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
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

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
咏西施
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
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迹.
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种说法:
说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会说是诸暨,但事实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和诸暨两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释.西施是诸暨人,也是临浦人,只是当时的临浦属诸暨管辖.
关于浣纱溪: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浣纱溪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埠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起埠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