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3:26:52
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我国古代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尚书·尧典》记载了唐尧对舜禹的数年的测试与考察,《礼记》中记载在我国周代

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我国古代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尚书·尧典》记载了唐尧对舜禹的数年的测试与考察,《礼记》中记载在我国周代就已经采用“试射”的方法选拔文武官员.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大多是在多样、变化的生活情境中的一种综合测验,如《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法,刘劭《人物志》中的“八观五验法”、诸葛亮的“知人七法”等,都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的考察与评价.明代何良臣在《阵计》中也提到很有独创性的人才选拔标准,如“招乡间诚实之人,去市井油滑之图”、“首取胆气精神,次取膂力便捷”,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性格、气质的考察与评定.自唐到清末.延续了数千年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应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在这之前,秦代的军功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考绩制,无一不体现了人才选拔的精神.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造成了人才的全国性流动,这也为刘劭写出《人物志》提供了基础.刘劭的思想绝不只是刑名之学,他的《人物志》实际上是揉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学说.品鉴人物、论其所宜、综核名实、考校功绩,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刘劭在《人物志》中最推崇“圣人”,而所谓的圣人就是具备中庸之德,能够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他说:“凡人之素质,中和最贵”,“中庸之德,以达为节”,又论述臣主异德,臣任其事,主总其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也”.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影响,但是总体上来看,刘劭的思想更倾向于老子. 而且,《人物志》最有贡献的是提出了系统的人才评价和选拔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刘劭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确地说出来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体别》一章中说:“偏材之性不可转移矣”,他认为,一般人学习都有偏颇,因此,“材成而随之以失”,也就是说,在得到某一方面的才能的同时也会带来缺陷,同时他也轻视儒家的“恕”,他认为性情不同的人之间难以相互理解,所谓“信者逆信,诈者逆诈”,因此,“学不入道,恕不周物”.这种观念把人看成由秉赋决定的,也不涉及自我修养的问题,这是刘劭人才观的局限性.但是,另一方面,《人物志》是从政治上应用的角度来谈人才的,着重的只是人才的识别、任用,因此,这些缺陷也就无伤大雅了. 其实,《人物志》还有一方面的内容也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他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 刘劭的人才选拔的理论对继他之后的人才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之后的许多大家在探讨选拔人才的方法时,越来越注重对人才才性的考察.而人才的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又常常是和时代分不开的. 在隋唐以前,汉朝官员采取的是举孝廉制度,后来世家大行其道时基本上就是各大世家进行推荐制,后来三国时期曹操唯才是举意图抛开世家进行海选,但在晋时又恢复到世家把持的地步,然后就是十六国南北朝这个混乱的年代,根本就没什么选拔制度,看中谁就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