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6:44:17
汉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汉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汉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汉代的郡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开发完善的内地郡比较小、但人口稠密;而边地的郡则地旷人稀内地的郡面积小,但属县较多,如面积上属于最小

汉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汉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汉代的郡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汉代的郡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开发完善的内地郡比较小、但人口稠密;而边地的郡则地旷人稀

内地的郡面积小,但属县较多,如面积上属于最小的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一带),却有县20个左右——其面积相当于现在一个比较小的地级市.

而当时开发较为滞后的南方,如豫章郡,面积基本上和现在的江西省相当,人口在西汉总共才30多万.

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也就是“太守”,汉代的级别是二千石,属于中高级官员了.郡太守的权利很大,该郡的民政、军事、司法一把抓.
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1.汉郡国
汉初的王国不但统率侯国或数县,而且常常兼数郡之地,严重地威胁和阻碍了中央的统治权.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于秦郡外增置26郡(谭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的考证较精,指出高祖实增为19郡),其中三分之二的郡是在诸侯王国内;且诸侯王国多“兼数郡之地,……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大者或五、六郡”,因而汉初60郡中,同姓九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有40余郡,汉帝自领的郡只有15个.
以后,文帝、景帝、武帝多次削藩,令诸王不得自治其国,所属官吏皆由天子授予.景帝时,一诸侯国便只领一郡,王国和郡自此在行政区划上才处于同一级别.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至西汉末年有郡国103,其中除三辅(沿京畿地区的三郡)外,有郡80、国20;大郡领县三、五十个,大国领县最多十余个,小国仅领县三、四个.可见,西汉末年郡和国级别虽相同,实际上是郡大国小.
王莽时,郡数增至125.东汉初,光武帝考虑到连年战争、国空民虚的情况,为减少官役,与民休息,对郡、县曾大加并合.《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六年(30年)“并省四百余县”,约相当于当时县数的四分之一;继而累并郡、国13,占当时郡、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强.以后,又遵西汉之制,至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共有郡、国105,并成为较稳定的行政区划,直到东汉末.
2.汉县
郡下统县,战国已然,秦王朝推行全国.汉承秦制,仍在郡下辖县,并有所发展.《汉书·百官表》云: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表明西汉的县级行政区划,已有县、国、邑、道之别.
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在元封年间有一百零三郡,下辖“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据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中根据郡、国所辖的县统计,西汉实有县级行政单位1578个,其中:县1344、侯国188、道30、邑16.王莽时,全国125郡,国下领县、邑2203个.东汉永和五年时,全国105个郡,国下辖“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19)较西汉末几乎少去三分之一.
三、州的萌芽
如第一章所述,把中国划分为州,起源于战国时人们的理想.但是,“十二州”、“九州”、“五服”、“九畿”都停留在学者们所著作的书上或人们的传闻中,并未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划.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真正地出现“州”一级,始于西汉武帝.
1.西汉的州
《汉书·武帝纪》说,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武帝用《禹贡》、《职方》中的11个州名(冀、兖、徐、扬、荆、豫、幽、并、梁、雍、青)置刺史部,其中把梁改曰益、雍改曰凉,加上新开辟的边地“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两个刺史部,共为13刺史部,又名13州.但《汉书·地理志》正文与序所载大异:正文的13州名中无朔方、凉州,却有司隶(京师地域),将交趾称为交州.顾颉刚在《两汉州制考》中,根据较充分的事实指出《汉书·地理志序》较正文可信,置13州部是元封五年(前106年)之事,而在京师置司隶校尉是征和四年(前89年)之事,相距27年,故司隶不在13州之列,如加司隶应统称为14州;“北置朔方”,属13州,是确切的,正文把朔方归并州乃是东汉之制,非武帝所为;称交趾为交州,是王莽和东汉时制,非西汉之称;而且《汉书·地理志》正文还遗漏了凉州.应当指出当时的州刺史仅代表汉王朝监察所辖的郡、国,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区划.
2.东汉的州
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废除朔方、司隶两部,全国变成12州;据《尧典》中无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话,改交趾为交州;据《禹贡》中有雍州、无凉州,改凉州为雍州.
东汉光武曾恢复西汉旧制,复置司隶部,复改雍州为凉州.但不久,在建武十一年(35年)又参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后东汉的州制与西汉有以下不同:(1)降司隶校尉部为全国13州之一;(2)废朔方,归入并州;(3)改交趾为交州.
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于中平五年(189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东汉末,曹操又倡复“九州说”,废幽、并两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隶校尉部和凉州,并为雍州;弃交州,分入荆、益两州.全国仅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9州.
总之,汉代的行政区划承袭了秦制,基本上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王朝不同的是:(1)汉代有郡、国并存的局面.汉初,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和国—郡—县三级制并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的是郡或国统县的二级制,直到东汉末大致如此.所以,更确切地说,汉代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郡、国并存的制度.(2)汉代的县级区划单位的形式多样化,除县以外,还有邑、道、侯国.(3)汉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出现了“州”.武帝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