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探索到现代化探索历程得到什么教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0:02:04
中国近代化探索到现代化探索历程得到什么教训
中国近代化探索到现代化探索历程得到什么教训
中国近代化探索到现代化探索历程得到什么教训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主要包括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和国内官办工业(包括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化的启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19世纪肋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应对时代的挑战,开始了一场包括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内的洋务运动.同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但没有出现工业革命.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19世纪六
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它的产生,一方面受洋务运动的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外国资本主义影响的结果.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扩大了商品市场,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财富,从而客观上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生产方式来看,中国既有封建生产方式,也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开始融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半封建社会形成.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民族资本主义,阻碍了中国近代
化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政治上看,中国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一新的政治力量,他们开始领导中国人民与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斗争,中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民族资本企业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多数为一些地主、官僚、士绅、商人、买办投资创办;②这些企业主要限于轻工业和小规模的机器修造及采矿业,而且投资较少,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封建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上海、广州、天津等通商口岸或邻近通商口岸的地方;③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联系.
2.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曲折发展:《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经济.
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③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
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1957~1978年工业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沿海
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这一切连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大地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根据总路线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正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重工业极为薄弱的客观现实,将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一/K"和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
战略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实施,对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五”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在我国建立起了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对于提高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改变生产布局,积累建设经验,培养建设人才和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巨大作用,并从物质技术基础上为以后的经济发展乃至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共“八大”制定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但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高速度,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条总路线指引下,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从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终于导致三年经济困难.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则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正确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不断取得伟大的胜利.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超越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