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管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坏处!辩论辩题,观点和实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7 12:30:23
家长管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坏处!辩论辩题,观点和实例!家长管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坏处!辩论辩题,观点和实例!家长管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坏处!辩论辩题,观点和实例!隔代教育如何才能双赢一年前的“六一”儿童节期间,一

家长管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坏处!辩论辩题,观点和实例!
家长管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坏处!
辩论辩题,
观点和实例!

家长管孩子学习的好处和坏处!辩论辩题,观点和实例!
隔代教育如何才能双赢
一年前的“六一”儿童节期间,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调查“隔代教育”的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而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隔代教育,时下受到了较大范围的质疑.有人说,现阶段这种教育模式会影响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情况究竟如何:
隔代亲的误区
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其实,隔代教育是个时间跨度较宽泛的词.在我们传统的家庭中,0~3岁甚至到学龄前主要属于养育范畴,这一时期正是为孩子成长发育的各种心理生理指标——即所谓德智体打基础的时候.此刻,传统的“隔代亲”养育方式下出现的误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不妨看几个小片段:
镜头一 咪咪一生下来就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每天要早出晚归地上班,她是在爷爷奶奶的膝下长大的.布娃娃是她的小伙伴,半导体里的儿歌、音乐是她的老师,而跟着爷爷奶奶上街则是她认识社会的基本活动.爷爷奶奶已经很老了,走路蹒跚.所以咪咪学龄前更多的时间就是呆在家里自己玩,直到上学她才真正迈出了家门.现在咪咪即将大学毕业了,但身上还是留着很深的隔代养育的痕迹:文静、不善言谈、不喜欢运动、缺少独生子女的天真活泼,下了课就回家,校园里见不到她的身影.这种孤僻的性格不能不与她最初的生长环境有关.
镜头二 刘女士的儿子健健两岁时,母亲退休搬来同住,本来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时出现些小摩擦.比如:午饭刘女士做了红焖大虾,说好一人两只,姥姥一句“我不爱吃”,硬是把自己的一份夹到孙儿碗里.以前健健喝水一点儿不费劲,一杯凉开水几口就喝了.姥姥可好,又放糖又放果珍,健健再看见白开水就摇头.还有健健本来已会自己穿鞋袜,姥姥非要包办代替,搞得健健自理功能全退化了.刘女士对自己的妈真有点头疼了,这样下去儿子还不被她宠坏了.
镜头三 网友dsm0922在新浪育儿论坛发的帖子中说:儿子平时在家由保姆带,一般只在周末去奶奶家玩.在家的时候,他听话,不任性.到了奶奶家以后,跟老姑家的哥哥学会了在地上爬,穿着鞋上床等不良习惯.每当我纠正他的毛病时,一旁的奶奶总是跟我唱反调.比如我说:“儿子别穿鞋上床,看把奶奶的被子都踩脏了,奶奶洗被子多累呀.”奶奶准会说:“没关系,让孩子踩吧,踩脏了再洗.”再比如,儿子吃水果时,我说:“儿子来妈妈给你围上个手绢,要不把衣服弄脏多难看.”奶奶准会说:“没事呀,不围就不围吧.”长此以往,儿子渐渐地丢弃了原有的好习惯,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奶奶还对儿子说:“在奶奶家,奶奶最大,爸爸妈妈都得听奶奶的.”两岁的小孩就已经悟出,在奶奶家与在自己家的不同处世哲学,在奶奶家时可以不听妈妈的话.发展到如今,甚至在奶奶家,谁的话也都不听了.
“隔代亲”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两代人的教养方法不一致,导致家庭矛盾上升已经是个老问题了.说句公道话,教养方法不一致也并不都是老人的错.海海的爷爷奶奶是教师,从小对海海要求很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顿饭、一顿水果,不再喂零食,还让海海学着擦桌子、扫地、洗小手绢.海海妈妈背地里对老公说:“爷爷奶奶真抠门,把孙子当小奴隶了.”现代派的海海妈则认为,只要儿子张嘴,一切都要满足他.海海虽然还没上学,已经会察言观色,在爷爷奶奶面前他很理智,在妈妈身边他就撒娇耍赖.这说明对隔代教育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可躲避的社会现象
在北京的一些日托幼儿园门口,每天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家长有许多是老年人.偶尔看到一两张年轻的面孔,一询问多半是家中的保姆.我国之所以隔代教育现象这么普遍,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改革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要加倍投入地工作,不断充电,争取事业的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家庭幸福美满,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于是,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时,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着赚尽可能多的钱、疲于奔命时,当多数情况下,保姆不职业化,不堪看护重任时,孩子基本上就归爷爷奶奶了.
而在西方国家,从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天直到上小学,每个年龄段都有专门照顾孩子的机构.这些国家对于0~3岁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视,有十分完备的育儿机构,从业人员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必须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专业育儿人员从生活、学习到心理各方面给孩子全方位的照顾.有了健全的育儿机构作保障,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可完全放心地投入工作了.
所以,王极盛教授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面对这一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如何做才能既克服隔代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弊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能够方便年轻父母腾出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打拼出一番事业呢?
认清问题的弊端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7岁.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例如:
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万一有差错闪失,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孩子犯了错误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
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
扬长避短是良方
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不少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有不少爷爷奶奶抚育的孩子成就了大业.在奥运会110米栏赛道上一路狂奔,勇夺冠军的刘翔,从小父母为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他一直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不仅和老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而且从老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的品质.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教授黄海波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事实证明,许多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它孩子.
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
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作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为图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我们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
中国教育先锋网
记不清原来的网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