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退守巴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1:26:18
刘邦退守巴蜀
刘邦退守巴蜀
刘邦退守巴蜀
公元前206年,随着秦王朝的土崩瓦解,各路诸侯开始瓜分地盘,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为了扼制刘邦势力的发展,与谋士范增私下密谋一番后,把偏远的巴蜀地区分封给了“汉王”刘邦.在当时看来,这无疑是有意给刘邦小鞋穿.其实项羽的真实用意在于限制刘邦势力的发展,给他来个英雄无用武之地.谁知这样一个如意算盘算来算去,到头来吃亏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自己.项羽万万没有想到,被自己视为鸡肋的巴蜀之地却成就了刘邦的一代伟业,并导致了自己功亏一篑,自刎于乌江的结局.
当时人们对巴蜀的认识有着很深的偏见,认为那是一个未开化的“西僻之国”,对于争霸天下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尤其是对野心勃勃的刘邦来说,仅仅得到巴蜀,远离争夺天下的主战场,无疑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刘邦对项羽的分封非常不满,但对方号称“霸王”,兵多将广,力量对比悬殊.刘邦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让张良带着金银珠宝去贿赂项羽的叔父项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帮忙说话.在项伯的说情之下,项羽这才答应把汉中地区(汉中在先秦时也为巴蜀之地)也分给刘邦.
令人费解的是,身为项羽的叔父项伯,三番五次地帮助刘邦.当初,项羽在谋士范增的力主下,准备刺杀刘邦,项伯却向刘邦通风报信,而后项伯又在“鸿门宴”上,以身保护刘邦,致使刘邦得以安全脱逃.项伯为何这样做?史书解释说,是因为他与刘邦的谋士张良私交甚好,但单凭这点,理由似乎并不充分.或许我们可以从以后项羽兵败自杀,项伯毫发未伤,以及后来刘邦建立汉朝,项伯封侯赐姓的事实上看出一些端倪.
刘邦加封汉中后,心中仍有不甘,此时萧何却向他建议接受项羽的分封:“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关中地区),天下可图也.”刘邦这才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汉王的封号,率军退出关中,前往南郑(汉王的国都)就国.为了麻痹迷惑项羽,以表示自己没有再入关中的打算.在撤离途中,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下令烧毁了由汉中通往关中的所有栈道.
令人奇怪的是,明明知道项羽把巴蜀之地分给刘邦是个阴谋,萧何为何还要刘邦接受项羽的分封呢?原来,在刘邦第一次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众将们都在忙于抢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在秦相府、御史府等处收集秦朝政府的图籍文书.经过仔细研究,萧何已经对“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了如指掌,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巴蜀地区的重要性,项羽的“阴谋”也许正中他的下怀.
一支骁勇的巴蜀军队
踌躇满志的项羽自以为天下已定,分封诸王之后,便带着楚中的子弟兵衣锦还乡告慰祖先去了.此时,刘邦却在汉中和巴蜀地区苦心经营,招兵买马,筹办粮饷,等待时机.
此时,汉中已经成了一座大兵营.刘邦自从封王巴蜀后,便开始在巴蜀地区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一时之间,巴蜀民众踊跃从军.从巴蜀地区招募来的士卒们翻山越岭,一批又一批赶到汉中.他们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刘家军的实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成为一支不可缺少和小觑的战斗主力.
汉中和巴蜀地区的民众,给予了刘邦最大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使刘邦的势力迅速扩充起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当刘邦再次踏上关中土地的时候,其军事实力已是今非昔比了.
公元前206年8月,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之后,刘邦率大军静悄悄地从汉中出发,突袭楚军,展开了与项羽的争霸战.出发之前,刘邦站在高处望着前面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这些战士中不仅有与他一同起事的沛县子弟,现在又增添了大量的巴蜀儿郎.他们灵巧、精悍,目光中露出的那种无所畏惧的神色,就连久经沙场的刘邦也不禁为之喝彩.
在楚汉争霸的战场上,有一支颇神秘的巴蜀部队,这支部队是阆中人范目组建的.范目当时受刘邦的委托,为汉军招募士卒.范目本是秦时的官吏,在当地颇有威信谋略.受托之后,他便在当地和周围地区招募了七姓賨人的子弟组成一支部队,归附刘邦.
賨民是一支生活在江河边的民族,他们以猎为生,骁勇善战,力大无穷.他们使用的武器是强有力的弓箭和木制的盾牌,因此也被称之为板楯蛮.后来在战场上,这支部队冲锋陷阵,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刘邦拿下关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范目及七姓賨人立下的战功,刘邦在收复关中后,随即接受范目的请求,废除了七姓賨人的租赋.并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后来又徙封阆中慈乡侯.因范目请辞,再封渡沔侯.因被三度封侯,被世人誉为“三秦亡,范三侯”.
刘邦前往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栈道是一个主要的通道,为了迷惑敌军,刘邦在兵发关中前,曾派出大批人马大修栈道,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而他的军队却在陈仓一带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了楚军的封锁,挥师三秦,就此展开了与项羽的争霸大战.有这样一个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讲的就是刘邦的惑敌战术.虽然正史中不见详细的记载,但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一车又一车巴蜀军粮
刘邦率领大军出发了,而他的心腹萧何却留在了汉中.在这个关系到刘邦及整个汉军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刘邦留下足智多谋的萧何的目的,就是让他坐镇汉中,并以丞相的身份“填抚谕告”、负责士卒和武器的补充,更重要的使命是收取巴、蜀地区的田租粮食,支援前方的作战.萧何也不辱使命,“居守汉中,足食足兵.”
在前方,刘邦连连打败不可一世的章邯军,半年多的时间就占领了关中地区以及陇西、北地、上郡一带.此后不久,关中却发生了大饥荒,米价暴涨,一斛米涨到了万钱,饥民们饥不择食,还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为了稳定后方,刘邦下诏令民“就食蜀、汉”,把大量灾民送往他的根据地巴蜀和汉中,以解燃眉之急.次年二月,刘邦又下达了这样一道命令:“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免除巴蜀及汉中居民两年的租税.刘邦此时颁布这道命令的动机,既是为了鼓励军中的主力之一——巴蜀籍的将士,在即将到来的决战中为他拼命杀敌,也是为了后方巴蜀人民给予他更多物质上的强有力支持.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号召各路诸侯共同讨伐项羽,楚汉战争正式开始.
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双方都伤亡惨重,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战斗人员.刘邦军队的兵源主要依赖汉中和巴蜀,因此,巴蜀地区的精壮劳力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汉军的阵营中,虽然无法得知究竟有多少巴蜀籍的将士投入了这场楚汉战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人数是相当不少的.
在古代战争中,兵不可一日无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占领关中地区以后,萧何又坐镇关中,仍然承担了为前方提供兵源和粮草的重任.
巴蜀地区有足够的粮食,然而,当时是怎样把巴蜀的粮食和后勤物资运到前方的?据《汉书》记载,萧何是通过转漕关中把蜀汉的粮食输送到前方的,走的是旱路转水路.这与《华阳国志·蜀志》的记录却不尽相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萧何“发蜀、汉米万船,南给助军粮,”乃是通过水路转旱路而去的,孰对孰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认为“萧何供给之人力,可由栈道入秦川,以舟运补给.若粮食,则三秦所给者殊有限.其仰给于巴、蜀、汉中者,则必先舟运入楚,再由楚自南阳车挽入洛.”不论是旱路还是水路,汉军的粮食主要依赖于巴蜀地区则是无可否认的.而这场战争长达数年之久,可见巴蜀之地所承担的负荷和压力是多么的巨大.
一片汉王朝的根据地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率领包括众多巴蜀将士在内的军队在前方艰苦作战,而后方的巴蜀人民则源源不断地向他们输送粮食和各种军需.在史书记载中,几乎汉军打到哪里,巴蜀的粮食和物资就输送到了哪里.经过五年的征战,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登上了大汉王朝皇帝的宝座.
刘邦心中十分明白巴蜀对于刘氏王朝的重要性,因此从他登基之日起,就把巴蜀作为皇家的自有之地,直接由中央政府掌控,不允许藩王插足.
公元前196年夏的一天,当头戴皇冠身披龙袍的刘邦坐在龙椅之上,向下俯视着肃立着的大臣们时,这位当年沛县的一个亭长,心中除了享受着那份君临天下的快感之外,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他颁下了一道诏令:“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不久,刘邦再次下诏:“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终于还是没有忘记那些曾经给予他大力支持,使他登上皇位的巴蜀将士和人民.
正是由于巴蜀地区在刘邦夺取天下时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大汉朝廷历代君主的眼里,巴蜀之地关系着刘家天下的兴衰,就如《汉书》中刘向所说,汉之于巴蜀就如周朝之于歧山,是大汉皇室的根基所在.所以当巴蜀境内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就会牵动朝廷的神经.更何况自汉武帝之后,各种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灾异说大行其道.在他们的眼里,自然界的变化、灾害是与人事联系在一起的.山体滑坡阻塞江水、地震这些自然灾害现象发生在别处也罢,但出现在大汉王朝的“帝业所兴”之地——巴蜀,那无疑就是一种天人感应的预示,一种不祥的征兆,引起他们的惶恐不安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