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人有多少心识:是不是如茫茫大海无穷无尽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1:42:00
佛教讲人有多少心识:是不是如茫茫大海无穷无尽头
佛教讲人有多少心识:是不是如茫茫大海无穷无尽头
佛教讲人有多少心识:是不是如茫茫大海无穷无尽头
识者,心识也.即八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或称心王,为心之本体.
“心”只有一个,首先告诉这个大原则,一切的心识都是心的作用或功能,因此,不要觉得我有很多心,乃至佛说八种识,也是就心的功能划分,并非你真的有八个心.
「心法」:又称「心王」,也就是八种识.
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因此,唯识学中,称心识为「能变」,而一切法为「所变」.又,以一切法皆是心识所变现,故除了心识外,并无少法可得,一切法皆是自心现影像(自心之相分),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就是唯识学主要的宗旨:一切法,唯有识,皆识所变,并无实内外诸法可得.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即是八识,也称为心王,或八识心王.其义有三:
一、这八个识合起来称为心王,
二、这八个识各个都是心王,
三、单指第八识为心王.之所以称这八识为「心王」,其涵义为:
一、统领义,如世间之国王,统领其国土;心王亦如是,统领一切心心所法.
二、主宰义,这八识心王,在一切法中,最尊最上,主宰一切,而得自在,为一切法之所依:一切有为、无为法,皆从心王发起:心发起后,一切法即随之而起,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经云:即指此而舌,故称此八识心为王.
「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此八识之前六识为「随根立名」,意即:前六识皆从所依之根而立其名,如「眼识」之立名,表示此识为依于「眼根」而有,故称为「眼识」,此为六离合释中之依主释.
「眼识」:此识系依于眼根,而了别色尘,故名为眼识. 「识」者,了别之义,西洋哲学称为「认知」,一般俗学称为「识别」.
「耳识」:此识系依于耳根,而了别声尘,故名为耳识.
「鼻识」:此识系依于鼻根,而了别香尘,故名为鼻识.
「舌识」:此识系依于舌根,而了别味尘,故名为舌识.
「身识」:此识系依于身根,而了别触尘,故名为身识.
所谓「身根」,即现代所说的身体上的皮肤,或皮肤上以及身内的触觉神经,而身识即是这些触觉神经在与外物接触时,所得到的触觉之认知,即称此认知为「身识」.这身识所了别的境界很多,例如痛、痒、冷、热、软、硬、干、湿、粗、细、滑、涩等,这些是属于对来自身根外表(外身)的触觉之认知(了别);但亦有属于对内身之触的了别,如饥、渴等.而这些身根所了别之境(触尘),又可总分为违与顺两种:若顺于心的,即是「顺尘」:若逆于心的,即称「逆触」.又从顺逆二触,生出苦乐二种觉受:顺于心者即得「乐受」,逆于心的即生「苦受」,例如淫欲之乐受,即是身识攫取并了别身根磨擦所得之一种觉受.故知身识在凡夫生死流转中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因为凡夫的生死根本——贪求淫欲之乐——是从身根与触尘和合的身识中来.
「意识」:此识系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故名为「意识」.但意识所依的意根,不同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因为前五根是有实质、物质的色体:但所谓「意根」,并非色体,而是第七识(末那识) .意识依于末那识,以末那识为其生起之根,而「末那」又名为「意」,故第六识即以其所依之意根为名,称为「意识」.(又,也因为末那又名「意」,所以也常称末那识为「末那意」.)第六意识不但其「所依之根」不是实质的色体,而且其「所缘之境」 ,也不是实质的色境,所以也和前五识所缘的五尘(色、声、香、味、触)之有实体不同.因第六识所缘的,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子」,故非实物.当前五识了别五根所摄的五境时,是第一念了别;然而这第一念了别,只是了别五境的当体,因此虽有「了别」,但并无「分别」 .前五识了别之后,第六意识再于第二念,缘前五识落谢的影子,而起分别.因此,前五识的了别原属「现量境界」 ,而第六意识于第二念的分别,却马上转这现量成为「依他」及「遍计」的妄想.例如,前面有一个人,我们现见其人,于第一念间,眼根摄取其人形像、而生眼识(根、境、识三和合),于是了别「这是一个人」、并能了别系男人、或女人,然而并无进一步的了别.但于第二念,意识便依据眼识所落谢的这「人」的影像(亦即,眼识所「输入的资料」),而加以更进一步分析、分别,例如此人(或男人)是胖还是瘦、是高还是矮、是丑或是美、是东方人或西洋人等等,乃至于第三念,更再依第二念中分别所得的数据,又缘第七识(通过第七识的我执我见).而作种种「价值判断」,并且依之而生出爱憎、取舍之情等.因此,我们的一切妄想分别,几乎都是由第六意识所造.然而,第六意识虽然能造作种种妄想分别,为生死本,但相反的,在修行时,也仍要依意识能「遍缘一切」的功能,而作种种正思惟与观想,因而渐渐熏习、熏修,转染为净.因此,意识「为染净依」:染法固然是依第六意识而起,净法也须依意识而修.
「末那识」:梵语末那,汉语之义为「意」,又译为「染污意」,因为末那识常与贪、瞋、见、慢「四惑」俱,所以称它为「染污」 .又,「意」之义为:「恒审思量」,以第七识从无始来恒常相续地审察、思量、妄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故又称末那识是「我执中心」 .
「阿赖耶识」中文之义为「藏识」,此有二义:
一、以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种子,故称为「藏识」.
二、阿赖耶具有三种「藏」之义,1、能藏、2、所藏、3、执藏.
1、「能藏」是指阿赖耶「持种」的功能,以其能含藏善恶种子,历劫不坏,故名能藏.
2、「所藏」是指阿赖耶「受熏」的性能,以阿赖耶能受七转识反熏,而成就、含藏根身、器界之种子,得异熟果,故称为「所藏」.
3、「执藏」是指「我爱执藏」,因为第七识念念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故称阿赖耶为「我爱执藏」.所谓「藏识」者,「识」是体,「藏」是其业用,故「藏识」这个名词是持业释.
以上八种识,名虽各异,其体乃同,总名为「心王」,其次的五十一心所,都是心王所使,为心王之作用或功能.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徧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亦即心相应行法,因这些法属于心王所有,如仆属主;与心相应,如臣随主:心王如「体」,这些心所有法是心体之「用」.所谓「用」,是作用、功能之意.「略」,大略;因为心体之作用,本来应有很多,决定不只五十一个,但为令修行者易于受持在《百法明门论》中,故择要略说此五十一种.
详细可见成观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及《唯识三十论颂义贯》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