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的,包拯的,岳飞的,杞人忧天的,杨布打狗的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这些的中心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21:59:47
强项令的,包拯的,岳飞的,杞人忧天的,杨布打狗的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这些的中心思想,强项令的,包拯

强项令的,包拯的,岳飞的,杞人忧天的,杨布打狗的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这些的中心思想,
强项令的,包拯的,岳飞的,杞人忧天的,杨布打狗的
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
这些的中心思想,要能给翻译更好~
不用那么长啊,就
如:强项令,中心:...

强项令的,包拯的,岳飞的,杞人忧天的,杨布打狗的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这些的中心思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渡荆门送别
[编辑本段]【前言】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编辑本段]【原诗】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编辑本段]【韵译】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注释】
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频频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
简评】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
【其他】
诗人【李白】
李白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同日而语.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另说见后).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词语解释】
远:远自.
楚国:楚地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

全部展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收起

天涯[游子思乡之苦
[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