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5:27:59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分别向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现在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回答:
答: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孝论的灵活性.
孔子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坚持因才施教的原则,因问而有答.问者不同,回答就不同,即使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孝的内容是广泛的,如同对其他概念一样,孔子对“孝”也从未作过全面的定义.因为他明知,这种做法不仅过分学究气,而且难以收到现实针对性的效果.所以,最合理也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不同的人,针对着对孝有着不同的理解,针对着在孝行方面有着不同表现的人,孔子对于他们的“问孝”,予以不同的答复.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告诉子夏的是“色难”,告诉子游的是“敬”,这可能是由于,子夏和子游都是年轻时进入孔子门下,一方面是生活阅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生活在社会下层,日常生活相对艰难,就简单地认为“孝”就“养”,就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针对这样的片面认识,孔子强调了敬养之态度的重要性.对于孔门之外的人,特别是社会上层的人物,比如孟懿子和孟武伯之类,孔子则针对他们个人孝行中出现的问题,发出了具有批评性的指导意见.在这方面,与后代某些时期的儒生们用某一条具体的孝行原则要求所有社会成员的做法相比,显然是更加合理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