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上书过程大臣们写好奏折是怎么传到皇帝手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8:41:16
奏折上书过程大臣们写好奏折是怎么传到皇帝手上?奏折上书过程大臣们写好奏折是怎么传到皇帝手上?奏折上书过程大臣们写好奏折是怎么传到皇帝手上?奏本处理程序和题本相同.在清代,凡官员的奏本,先送通政使司点验

奏折上书过程大臣们写好奏折是怎么传到皇帝手上?
奏折上书过程
大臣们写好奏折是怎么传到皇帝手上?

奏折上书过程大臣们写好奏折是怎么传到皇帝手上?
奏本处理程序和题本相同.在清代,凡官员的奏本,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
凡地方官员的题本须先送通政使司点查验收,同时具题者要备揭帖送关系衙门.揭帖为题本的抄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在清代,地方官员投递的题本首先经过通政司,称作通本,在京各部、院、寺、监衙门的题本可径送内阁,称作部本.无论通本、部本都要经内阁票拟后再呈皇帝裁定.所谓票拟就是内阁大学士对题本中所奏事情提出处理意见,写于小纸票上.纸票时称票旨,又称票签.拟具一种处理意见的谓之单签;事涉两可而拟具两种处理意见的谓之双签;关系两请之事而拟具3 种或4 种处理意见的则谓之三签或四签.票签拟好后夹于题本中进呈,经皇帝裁定,再由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认可的票签文字,用朱笔照录于本面上,称为批红.经过批红的题本称为红本.红本转送六科,由六科发抄关系衙门施行,并别录二通,分别成册.送内阁供史官记注的称史书;送储本科以备编纂的称录书,亦称录疏.凡题本批红的圣旨,内阁满、汉票签处的当值中书都要逐日逐件汇抄成册,名“丝纶簿”.红本的原本由六科于年终汇交内阁,存于红本库.另外,清雍正时建立副本收存制度,以防止档案遗失或被人篡改.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
奏折之称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但一直未发现实物.史学界普遍认为始于康熙朝.因康熙帝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以便互相监视和探听民情,遂有密折文书的出现 .清初沿用明朝旧制,公事用题本 ,私事用奏本,而题奏本章都不能直达皇帝,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既费时又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奏折则一扫此弊,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 .既速且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康熙四十年以后,奏折的使用就比较广泛.至五十年前后,内而王公大臣,外而督抚提镇均可使用奏折 .雍正帝继位以后 ,规定内外诸臣,对凡属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的国家庶政,都可以用奏折先行奏闻,然后再用题本正式奏请批示遵行.于是,奏折作为机密文书遂被普遍使用,成为定制.到雍正后期,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因奏折成了国家的正式官文书,就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只有高级官员始有资格用奏折奏事.在公文程式、运转关系以及缮写的字体等方面,也都有繁琐的规定,违者就会受到处分.奏折送达皇宫,由皇帝用朱笔批示后 ,即称为朱批奏折 .雍正朝以后,奏折经朱批后,在发还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军机处抄录一份,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存案备查,称为录副奏折.也有少数奏折(如言官风闻奏事之折)皇帝不加批示,即以原折交军机处存档,不再录副传抄.还有个别事关机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请求,或皇帝认为不宜公开,即留在宫中,不发交军机处抄录,称作留中.雍正帝继位不久,还下令凡康熙帝的朱批奏折及他本人批过之折,在发还具奏人遵行后,必须于年终汇总缴还皇宫保存 ,个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录,并且从此成为定制.直至清亡废止.奏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之一.明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永乐二十二年改革后,题、奏并行,官员公事用题,私事用奏.清因明制,然仅限于官员使用.凡官员至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降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荷赉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事,概用奏本.清初规定,奏本文字不得超过三百字,奏本正文之后,须注明全文的字数及用纸张数.奏本程式,据明《万历会典》记载:“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抬头二字,手写二十二字.头行衙门官衔,或生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疏密俱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右谨奏闻四字,右面字平行,谨字、奏字各隔二字,闻字过幅第一行抬头.计纸字在右谨闻前一行,与谨字平行差小.年月下疏密同前,若有连名,挨次俱照六行书写”.清代奏本程式与明大致相同.定制每幅为高26 cm ,宽12cm,篇幅长度以字数多少断幅.首幅开面上方正中写一“奏”字,下押官衙印信关防.自第二幅起为正文,头行书具奏衙门官衔,疏密俱做一行书写.文尾以“右谨奏闻”或“谨具奏闻”四字结束.末幅正中写具奏年月日,年月日下列具奏者官衔姓名,加盖官衙印信关防.清代奏本例同题本,文字一般为满、汉合璧,也经由内阁票拟贴黄,照录朱笔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下令废止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