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21:40:19
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教师来说,除了能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外,还要求在课堂上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节教学内

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
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

怎样运用课堂调控艺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对教师来说,除了能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外,还要求在课堂上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节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一、课堂气氛的调控课堂气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的情景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明快热烈,有的肃穆悲怆,有的雄壮豪迈,有的幽默诙谐.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就会协调、融洽.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感情十分强烈真挚,可课文写作年代与学生生活年代较远,学生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感情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可能有一条“代沟”,无法相通相融,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情绪的调节,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前,以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格,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在讲读课文时,可以通过看录像,听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强化感受.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进行感情朗读,整堂课师生都沉浸在课文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能深刻地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要随时注意课堂气氛,如发现课堂气氛沉闷时,可以通过巧妙的设疑,挑起矛盾,引起争论,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疲劳之感时,可以用朗读来调节气氛,以解除学生的疲劳.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随时穿插鼓励性语言的表述,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二、问题讨论过程的调控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多地体现在对问题讨论过程的调控上.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过浅、讨论开展不了;问题太深,讨论无法开展等失控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以达到预期讨论的目的.1.有效的调控具有思维的导向作用课堂问题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偏离正常轨道,呈现散漫无序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有效的调控.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当教师提问: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一定会回答是一脚一脚地爬,尽管学生知道是一脚一脚地爬,却不清楚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爬.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精心点拨,做一个两手交替前进的手势.学生懂了“一步一步是脚交替前进的,而爬山虎的脚是长出一只再长出一只,一脚一脚前进的.”这一举重若轻的调拨为学生思维指明了方向.又如教《草地夜行》这一课,学到最后学生会提出疑问:课文中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面一次加了引号而后面一次不加引号呢?面对这个问题,教师不能作简单的答复,更不能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师要做适当的调节,让学生认真读一读前后句子,注重句子之间的关系,想一想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要记住革命”这句话的,学生就知道了为什么一句加引号,而另一句不加引号的道理了.这样的点拨为学生指点了思路.2.有效的调控为学生的思维铺设台阶.教学中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况:教师预设一问题要求过高或问题的概括性过强,学生一时无法着手.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调节,讨论就无法展开.这时候,教师的调控可采用铺垫方式,先提出几个过渡性、辅助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逐渐引导到中心问题上来,也可将原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加以解决,如教学《三味书屋》这一课,课文中有个难句“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如果教师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回答上来,教师可这样调节:先问“坚定的信念”是指什么?再问:“刻在心里”的“刻”可用什么字代表:“刻”字说明了什么?然后来体会这句的含义.有了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过渡,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就不难了.如学习《穷人》一课以后,学生或许会对课题提出疑问:课文主要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加以解决.(1)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物?(2)课文叙述的是什么事?(3)课文歌颂的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用“穷人”作课题更有概括性,更恰当,更能反映中心.这种铺设台阶,横架桥梁的调控,保证了讨论中学生思维畅行无滞.3.有效的调控能使学生的认识产生飞跃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很肤浅,所以课堂上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调控,促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产生飞跃.如教学《罗盛教》一课,学生会质疑,罗盛教救了朝鲜儿童,朝鲜人民为什么不去求罗盛教?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灵活地反问“朝鲜人民对罗盛教会见死不救吗?”给学生以强刺激,把问题推到了极端,引起学生的再读深思,大学讨论纷纷,最后一致认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如果有朝鲜老乡在旁边,绝对不会不去救罗盛教.这样一个调控正是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产生了飞跃.三、教学速度的调控教学速度即教学节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活动,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不同的课堂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反之,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松紧有度的富有韵律感的课堂教学节奏中享受学习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节奏,做到快慢结合.如课题、例题、预先书写,板书内容编入课件,上课时可以快速显示,从而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等待时间.课后的作业限时完成,以促使学生养成快思快做的习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可以放慢教学速度,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还应对动静进行合理的调控.如一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课堂气氛容易失控.如自始至终静寂一片,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地使学生踊跃发言、热烈讨论、争辩与静心听课、深入思考交替进行.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起伏进行调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鲜明的节奏.如:一开始上课,学生进入一节课的学习,要有一个准备过程,这时不要让他们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一下很难适应,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造成“冷场”.要把难度较大的思维训练放在后边.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强度,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平静”之中.总而言之,要使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效果,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协调一致的艺术调控.而教师是艺术调控的实施者.因此教师既要有高超的调控艺术,又要讲求调控的实际效果.只有运用科学的调控艺术,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