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县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21:19:24
江陵县怎么样?
江陵县怎么样?
江陵县怎么样?
一、关于“十二五”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江陵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突出发展工业、着力建设县城”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预计“十一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3.2亿元,年均增长为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年均增长33.8%,五年累计55.6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3亿元,年均增长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5元,年均增长11.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322元,年均增长12%.
“十一五”的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江陵加快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讲,江陵工业化、城镇化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尚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①从经济总量看,预计“十一五”末我县人均GDP为8238元,约合1211美元.②从经济结构看,预计“十一五”末三次产业比为43:24:33,以农业为主导、工业经济腿短的特点十分明显.③从发展速度看,“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 .6%,尚未达到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比重小是其根本原因.二是尚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①从城镇化水平看,“十一五”末我县城镇化率只有30.86%,水平很低.②从县城龙头看,县城常住人口只有4万多人,每年新增城市人口不到2000人,加之城市功能很不完善,部分乡镇群众消费趋向为荆州中心城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三是农业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①农业特色不明显.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全县大宗农作物水稻42万亩、棉花10万亩、油菜31万亩,多不多、少不少,无法形成规模优势;水产业长期在5万多亩左右徘徊,不仅规模小,更缺乏特色.②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到“十一五”末,全县没有一家产值过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8%.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发展主线
“十一五”期间,江陵没有跟上全市发展步伐,“十二五”是江陵寻求突破、实现跨越的关键期.随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荆州“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战略的实施,地处长江经济带荆州段中心区域的江陵,其得天独厚的沿江资源优势、相对低廉的投资成本优势、“公、铁、水无缝对接”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要素聚集、产业承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抢抓机遇,以开放型经济作为引擎,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之路,迅速甩掉落后的帽子.
我们确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一)实现发展提速.GDP年均递增15%以上,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7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五年累计超过200亿元,年均递增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达到或接近GDP总量的3%,年均递增24.9%.(二)加快结构调整.“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5:28.城镇化率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提高到38.4%.(三)提高创新能力.科技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四)建设生态文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20%.单位GDP能耗下降10%,COD下降5%,二氧化硫下降3%.有林地面积达到2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8%.(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360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66元,年均增长11%.
基于对江陵发展阶段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牢牢把握三条发展主线:
1、以工业为主导,构筑县域经济产业支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挖掘江陵潜在优势,确定把轻工纺织、再生金属、化工、机电、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六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后发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发展好项目,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形成每个支柱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十二五”期间,实现轻工纺织产业销售收入过50亿,再生金属、化工、机电三个产业销售收入过30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过20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家.培育发展宏凯工贸、美帆金属、申达电气销售收入过10亿,山叶服装、江腾铜业、鑫发铜业、汇达科技、世纪天源过5亿,20家企业过亿元.
2、完善县城功能,集聚县城人口.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抓好县城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专业市场等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加强人民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体中心(数字影院、体育馆)、特教学校等卫生、文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实施城区净化、亮化、绿化工程,提升县城承载力、吸引力,力争“十二五”县城人口达到7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3、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从生产发展着手,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居住向集聚地集中,公共服务向集中区域集中.
三、关于“十二五”重大举措
1、把沿江开发作为跨越发展的突破口.随着现有工业园区已经基本实现“项目满园”,我们将把经济建设主战场投向沿江地区开发.一是沿江开发的重中之重是江陵发电厂的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做到决战决胜.力争一期工程2013年以前开工,2014年建成投产.二是加紧做好前期工作,确保荆州组合港江陵石化码头2011年年初开工建设,将江陵打造成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石化品贮运中转物流基地.三是突出产业发展.按照“一港一园”的模式,依托石化品港区建设化工产业园,依托江陵发电厂建设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并着力建设申达机电产业园、世纪天源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四是以蓝星洲生态运动公园、铁牛矶、抗洪纪念园、沿江景观林带等为依托,大力开发沿江旅游.
2、坚持走“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市县对接发展”之路.一是特色发展.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良的岸线资源是江陵最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要立足沿江资源优势,把临水产业发展起来,千方百计争取大运输量、大用水量等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落户江陵,并通过临水产业的延伸,带动其他制造业的发展.二是开放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江陵发展的生命线,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十二五”期间,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30个,过5000万元项目100个.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实现“十二五”期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的目标.三是市县对接发展.荆州、江陵同城化趋势日益明显,“近荆”是江陵的又一优势.美的集团收购荆州小天鹅,在荆州建设冰箱生产基地,销售规模将达到200亿元以上.该项目是荆州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我们积极走市县对接发展之路,最终促成了美的配套产业园的顺利落户.“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在盐化工、汽车工业、白色电器、现代物流等领域,积极与荆州中心城区对接,努力谋求丰硕成果,开创“多赢”局面.盐化工将成为荆州历史上首个1000亿元产业,我们将认真研究自身优势,积极搞好配套,力争有所作为.
3、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一是做强特色产业.油菜种植是江陵的传统优势,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是江陵正在形成的现实优势,蔬菜种植是江陵区位特点所决定的潜在优势,立足这些优势,重点做大做强双低油菜、蔬菜、生猪、养鸡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双低油菜生产基地35万亩,全部实现杂交双低化;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生猪出栏达到60万头;家禽出笼达到1000万羽.二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0%.重点扶持全省14家“战略联盟企业”之一的宏凯油脂,产能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利佳食品重点做大蔬菜和水产品加工生产线,产值达到5亿元.支持新上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2000万只家禽屠宰加工项目.三是实施项目推动.重点实施投资3000万元的双低油菜品牌创建示范项目;投资4000万的荆监一级公路沿线无公害绿色瓜果菜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畜牧养殖小区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畜禽肉类屠宰加工项目.
4、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发展保障能力.一是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沪渝高速与江南高速连接线,207国道改线新建一级路工程,荆监一级公路郝穴至容城段,江陵县城至马家寨乡段一级公路,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形成交通“大通道”.港口建设:重点建设石化品港区、电煤综合港区、郝穴综合港区等“3港区、7码头”,年吞吐量能力达到1000万吨.铁路建设:重点建设公铁(客货)换乘站.同时,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努力形成完善的立体交通网路.二是强化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四湖流域综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具体治理中小河流7条,清淤疏浚河道3条,集镇防洪工程4个,重点水源工程改建3处,其他水源工程5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末级渠系工程26处,努力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三是完善电力基础设施.重点实施110千伏滩桥变扩建工程、观音寺输变电工程、江陵工业园输变电工程;6个35千伏变电站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县10千伏及以下中低压配网改造工程,从根本上保证重点开发区域、重大建设项目用电需求,改善全县用电环境.
5、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县80%以上基础教育学校设施设备配备达省级一类标准.强化江陵一中龙头地位,江陵二所高中创建省示范高中.提升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水平,完成江陵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积极争创“教育强县”.二是促进社会就业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0万人.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保“全覆盖”.四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实现应保尽保.确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在75%以上.五是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完成县人民医院、中医院、血防专科医院整体搬迁合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区居民比例达100%.所有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血吸虫感染率降至1%以下,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六是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综合治理性别结构,出生婴儿性别比稳定在100:107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