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齐策三》的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2:34:03
《战国策.齐策三》的翻译《战国策.齐策三》的翻译《战国策.齐策三》的翻译57楚王死太子在齐质【原文】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

《战国策.齐策三》的翻译
《战国策.齐策三》的翻译

《战国策.齐策三》的翻译
57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原文】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诚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下必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译文】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借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说动孟尝君,以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有劳先生了.”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
苏秦至楚,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继续多割取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可见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眼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可见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
事情还未结束,苏秦通过景鲤向孟尝君进言说:“阁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您能延揽天下才识之士,从而左右齐国政局.如今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接纳,定会闭塞进才之道,也不利于游说策略的开展.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阁下便会危机丛生.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假如不及早结纳苏秦,就很容易与楚国结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顺水推舟,与之亲近,令其富贵荣达,阁下便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与苏秦言归于好.——可见苏秦之计可以劝服孟尝君善待自己.
【评析】
苏秦在齐、楚两国间来回游说、互相借重,几个来回,使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好处.苏秦看起来好象作了个齐、楚两国间传令兵的角色,实际上他传的话都是或威胁、或利诱、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祸患威胁使楚国割地、使太子逃亡,后期他用利益、敌对方的器重来使自己在两国中越来越显贵.在这里,其威胁的游说方式和借重敌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鉴.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胁人以害,使其为避免危亡在即的祸患就可以就范我方的如意盘算.威胁是动用暴力等极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虚张声势,威胁也是施行说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时必需要同时准备的手段,威胁用得逼真恰当,就可以轻易达成目的.苏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看到楚王诚惶诚恐,就觉得威胁的作用超过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对方要求的砝码就继续加重.他这种揣摩对方,控制对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挟敌方而重自己,因为自己一方不会轻易给你好处,当自己一方从敌方处看到你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会重用、抬举你.苏秦作了大量的谋划工作,使双方都从对方处发现他奇货可居、必须重用,苏秦的谋划和安排使他能够左右逢源、四处渔利.
58齐王夫人死
【原文】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译文】
齐王的夫人死了,有七个妃嫔都受到齐王宠爱.薛公田文想探知哪个美人会被立为王后,于是便献上七副玉质耳饰,其中一副特别加工打造,最为美观.第二天,他看到那个最精美的耳饰被哪位戴着,就劝说齐王立之为后.
【评析】
机灵的人善于通过小事来明察秋毫之末,干大事者不能不留意小节.通过最细致入微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取非常有用的信息.不仅要被动观察变化,最宝贵的是我们要会设计变化,再通过对方应对变化的方式,就可探知到他的本质.
59孟尝君将入秦
【原文】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译文】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臣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而是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
孟尝君就接见他.苏秦对他说:“臣这次来齐国,路经淄水,听见一个土偶和桃人交谈.桃人对土偶说:‘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制成人,到八月季节,天降大雨,淄水冲来,你就残而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之土,即使为大水所毁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东方桃木雕刻而成,天降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止于何地呢?’现在那秦国关山四塞,状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尝君听了之后就取消了行程.
【评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上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自己的根,要将属于自己的范围经营好,而且轻易不要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否则就象一叶飘萍,没有根基,经不住风浪.要经营和发展人生,在地域的选择上初期一定要固定,要选择自己人际关系比较多、各方面比较适应的地方发展,等有足够实力,在向外拓展不迟.
60孟尝君舍人
【原文】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之,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闻齐、卫先君,刑马压羊,盟曰:‘齐、卫后世无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约天下者兵以攻齐,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欺孟尝君也.愿君勿以齐为心.君听臣则可;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湔足下衿.”卫君乃止.
齐人闻之曰:“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功.”
【译文】
孟尝君门客之中,有个人十分爱慕孟尝君的夫人.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食君之禄,却爱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够义气了,阁下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悦人之貌,渐生爱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个爱慕夫人的门客,对他说:“你在我处时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为先生觅到好职位.小官职先生又会不屑一顾,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卫君与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愿替先生准备车马钱币报效卫君.”这个门客去到卫国以后,很受卫君的看重.
后来齐、卫两国关系一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卫君极想纠集诸侯进攻齐国.这时那个门客站出来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臣无德无能,把臣推荐于王.臣曾闻先王之事,过去齐、卫两国君王杀马宰羊,彼此立下盟约:‘齐、卫子孙,不得刀兵相向,若违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场有如此马此羊!’如今大王约集诸侯,准备进攻齐国,正是违背先君盟约,同时也欺骗了孟尝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计划伐齐的事了!大王听从臣的劝告也就罢了,如若不听,像臣这样不肖的,也会把自己颈项之血溅在您的衣襟之上!”卫君于是打消了伐齐的念头
齐人听到这件事,都赞叹道:“孟尝君真可谓善于待人处事,因此能够转危为安.”
【评析】
“海纳百川,有容则大”,没有足够的气量和胸怀,是作不成一个领导者的.藏污纳垢、容忍下属的某些欲求和缺陷也即具备容人之量,才能使下属由衷的归附和尊敬你,才能为你卖命.凡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者,不仅具备不了领导魅力,反而会与下属搞僵关系、反目成仇.该让利的就让利,华人首富李嘉诚一次谈到他的成功之道时说:要使你的合作者得到的比他预想的多,而你自己一定要多分利给合作者.为人的气量决定了李嘉诚成为首富.
61孟尝君出行五国
【原文】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五国英杰之主,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为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译文】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与他商量此事.那人说:“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以献薛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室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使,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
于是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贤公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言是.公孙戌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向他询问其中的缘故.公孙戌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这才以国事委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他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很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礼,这固然是一项很好的建议,但为何先生如此乐不可支呢?”公孙戌见隐瞒不得,便婉言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宝剑.”孟尝君不“先生此话怎讲?”公孙戌说:“贤公门下食客何止百人,却只有臣敢于进谏,此喜之一;谏而能听,此其二;谏而能止君之过,此其三.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送床.他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孟尝君没有恼怒,反有嘉许之色:“先生接受宝剑了没有?”公孙戌说:“未得贤公许可,戌不敢接受馈赠.”孟尝君催促他:“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扇上写道:“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止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谏!”



【评析】
在高位者必须明白,社会的贫富差距是永远存在的,而且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并不是很好,与权贵们、与自己无法相比.如果自己的生活太过奢华,就会脱离民众、劳民伤财.所以怜恤孤贫、物质生活上只求过的去,不求奢华的品德是领导者保持自己道德影响力、感召力的基本准则.可贵的是公孙戌将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尝君,既让君子避免了行为的失误,又使自己能有助于朋友,他敢于伸张大义,以正气来谏止权势者的说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62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译文】
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评析】
除了“鹳蚌相争、渔翁得利”外,这里又出来一个典故:“犬兔相争、农夫得利”.它们都用形象的故事说明了多方斗争中最后一方取胜的真理.多方斗争,一定要善于借力打力,以他人的内耗、相争来消灭与自己为敌者的有生力量,战国时代秦国之能一统天下、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之能最后称帝、工农红军之能最后打败国民党军队,实际上都与敌人互相损耗、两败俱伤有着重大关系.
淳于髡之能够说服齐王,关键是他善于用寓言故事来把这层道理生动、直接的讲明白.由于典故、寓言形象生动、浅显易懂,所以说服力量强,传播面积广.运用典故最关键的是要将寓言故事用得十分恰当,这样才能发挥典故的启迪作用.我们在说服他人之前,不仅应多联想寓言和典故,而且平时要注意知识积累、故事收集,并应对事件本质有深刻把握,如此才能作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