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写一篇材料作文,找一篇也行.韩愈一生几经潦倒,多次受挫,有时甚至旦夕之间,祸福即便,沦为下僚.他想依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事与愿违,连考三次均榜上无名.胸怀壮志却连试不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6:33:13
谁能帮我写一篇材料作文,找一篇也行.韩愈一生几经潦倒,多次受挫,有时甚至旦夕之间,祸福即便,沦为下僚.他想依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事与愿违,连考三次均榜上无名.胸怀壮志却连试不中,谁能帮我写一篇材料作

谁能帮我写一篇材料作文,找一篇也行.韩愈一生几经潦倒,多次受挫,有时甚至旦夕之间,祸福即便,沦为下僚.他想依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事与愿违,连考三次均榜上无名.胸怀壮志却连试不中,
谁能帮我写一篇材料作文,找一篇也行.
韩愈一生几经潦倒,多次受挫,有时甚至旦夕之间,祸福即便,沦为下僚.他想依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事与愿违,连考三次均榜上无名.胸怀壮志却连试不中,这对于韩愈无疑是一次次致命的打击,加之生活的贫困,使他产生了放弃仕途、归隐著书的念头.但最终“忧天下之心”战胜了归隐的念头,于是他又振作起来,而且不顾世人的非议,坚持探索古文改革,推动了古文运动.还写了大量的抨击当社会摧残人才、压制人才的文章,显示了自己广交人才的宽广胸怀.韩愈以他的胸怀和责任心,为世人所景仰.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800字.

谁能帮我写一篇材料作文,找一篇也行.韩愈一生几经潦倒,多次受挫,有时甚至旦夕之间,祸福即便,沦为下僚.他想依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事与愿违,连考三次均榜上无名.胸怀壮志却连试不中,
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要留下.
如果没有韩愈,《现代汉语词典》里最少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一发千钧……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抹掉.
黄庭坚曾对杜甫、韩愈有一个评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耳.古之为文章者,其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韩愈的文章是否“无一字无来处”我没有考察过,以我疏学浅识自然也看不尽、看不出,但是韩愈在前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提炼了很多新鲜的语句,并最终成为成语、名言流传了下来却是不假.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就是说在文章辞藻华丽、空洞无物已经很久的时候,韩愈扛起了“学古”的大旗.“学古”不是“拟古”,更不拘泥古人,“学古”学的是古人的精神、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态度、古人的风骨.所以,他在提出“文以载道”的时候,强调了“词必己出”,“陈言务去”,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义,不师其辞.
如果韩愈一直重复陈言滥调,我们今天的辞典里还真的要抹去不少的词汇呢.
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继承才有根基,只有创新才有生命,这是社会发展的亘古真理.可惜,真到了继承和创新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个道理.
韩退之,退之,韩退之不退,不退而进.
韩退之不退,才有了司马光的评价:“如雷霆列星,惊照今古.”
说到“但立学风”,韩愈堪称是一代宗师.
《师说》有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教授学生,这本来应该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为何,唐代的学者却以招收弟子为耻.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了唐朝,儒家却已经没有招收弟子的习惯了,所以柳宗元才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除了开办乡学,鼓励为师,他自己还招收弟子,好为人师.并写下了《师说》、《进学解》,论说师道,激励师者.
好为人师今天还是一个时褒时贬的词语,总有一种当别人老师就是骄傲狂妄的味道.其实,好为人师,能够古道热肠,以师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韩愈为师,一方面不随俗浮沈,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所不为”;一方面提携后人,关心学业,奖掖进步,“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他在《师说》中标示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正因如此,柳宗元才盛赞他:“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孟郊颇有诗名,但世道并不认可他,韩愈写《送孟东野序》为孟郊鸣不平,激动地发泄着对时代与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一腔怨气;《送董邵南序》则借安慰因“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而只好去燕赵谋事的董邵南,抒发对才士沉沦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推荐张籍、樊宗师二人;《讳辩》为李贺打抱不平;《答李翊书》勉励李翊在治学作文上下工夫,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为权势利禄所诱惑;而他对贾岛的提携鼓励更为我们津津乐道,韩愈激励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飞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以韩愈之名,对并不知名的贾岛盛赞若此,这是不是令我们今天一些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的高人们汗颜呢?
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一点,韩愈能从中唐社会萎靡的世风中唱出一首首血性男儿的浩歌,并因此影响了中国后世的文章,固然和他的秉性天资有关,但如果一条大江里仅有一朵最高的浪花,它能形成波澜壮阔之势吗?正是韩愈身边聚集了这样一群才华横溢刻苦认真的文人诗人,才让韩愈的光辉光芒万丈.从这个角度说,韩愈好为人师,成就了历史,成就了文风,也成就了自己.
韩愈在潮州开办学校,大兴教育之风,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有人统计,韩愈以前,潮州登进士第者只有三人,韩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进士第者一百七十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这样赞颂他:“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南宋时潮州太守曾造亲眼看到了潮州的兴盛,他想起了韩愈:“昌黎韩公以儒学兴化,故其风声气习,传之益久而益光大.”
尊重知识是一种见识,爱护人才是一种修养,提携后人是一种道德.
我有幸生在中原大地,有幸生在这片养育了老子、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岳飞的这片土地,有幸成了韩愈的同乡.
出河南孟县县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脚下,黄河岸边,紫金山阳坡,一代文宗韩昌黎安息在这里.
他出生丧母,三岁丧父,兄嫂养育,十三岁时不意兄长去世;
他聪颖好学,少年发愤,日作千言,从困难磨砺中一路走来;
他四考进士,三次殿试,几经周折,终为朝廷所识;
他心胸坦荡,耿介直言,多次被贬,险些丢了性命;
他爱护百姓,勤政为民,经国济世,可为后人楷模;
他高抗大旗,端正文风,提携后贤,成了一代文宗……
孟县的人民很是敬重喜爱这个儿子.韩愈陵园古树参天,繁花如缎,在那一根根树枝上,挂了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红灯笼.我很是奇怪,为了庆祝?为了纪念?可那红灯笼也显得有点凌乱了,并且大小模样不一.一问之下才知道,孟县人民早就把韩愈当成表达自己心愿的“神”了,谁家有人头痛脑热,都愿意到韩公墓前祷告祈愿;谁家发了财孩子考上了大学,也愿意来这里告诉韩公一声;甚至连正在谈情说爱的男女也愿意来这里表表心扉.他们没有更多的礼物送给韩公,就只带来一个红灯笼,挂在韩公墓前.人们笃信,长眠在地下的韩公,一定能从那红红的灯笼上看到他们的幸福;人们也相信,那红红的灯笼也一定能照亮地下阴冷阴冷的奈何桥和黄泉路.
韩公墓前的两株翠柏据言已有1600年历史,是后人专门从长安运来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驳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它们依然苍遒峥嵘,挺拔不屈.我想,它们是不是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陪着韩公说话呢?站在翠柏下,我默默吟诵着苏轼《韩文公庙碑》里的精彩华章:“自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各地名人墓举不胜举,墓,总是庄严肃穆的,因为总是有人要修葺整理.韩公墓也有精心的修葺整理,但不知为何,却在墓之上,凭空生长出两棵枣树来.看枣树的姿态,也已上了年纪,并且不象专门栽种的.询问陵园的管理人员,果然他也不知道这两棵枣树到底生于何时,他只告诉我,反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的了.他还告诉我,两棵枣树,一棵结的甜枣,一棵结的酸枣.
一颗甜枣,一颗酸枣?
一颗甜枣,一颗酸枣,这是上苍赋予韩公的偈语吗?
有人敬他为一代文宗,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有人说他耿介忠诚,有人说他苦心经营;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个书生,却单身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和柳宗元一生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绝酸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还有很多诗文流于无聊……
我无言.无言中已到黄昏,夕阳照来,韩公墓一片金黄;微风轻拂,我听见树叶在“沙沙”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