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书评,读书笔记,评论.希望是比较资深的学者的,分析比较透彻的,希望找到一些帮助我理解这本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03:18:37
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书评,读书笔记,评论.希望是比较资深的学者的,分析比较透彻的,希望找到一些帮助我理解这本书.
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书评,读书笔记,评论.
希望是比较资深的学者的,分析比较透彻的,希望找到一些帮助我理解这本书.
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书评,读书笔记,评论.希望是比较资深的学者的,分析比较透彻的,希望找到一些帮助我理解这本书.
读《幸存者回忆录》
日期:2009-12-11 作者:遆存磊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我感觉就像是生命的引力中心被移动了,平衡力移到了某个地方,我开始相信在墙背后进行的一切,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我那整洁、舒适的日常生活.”多丽丝·莱辛的《幸存者回忆录》这样描述那面自动开启、显现奇异景象的墙背后的世界,在人类文明遭遇大灾难的末日图景中,墙背后的另一个世界似乎成为“弥漫着花香,流淌着清水”的乌托邦,承载着某种使命.莱辛对世界的观照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尚葆有希望,于是,在文明的废墟上,一面奇异的墙便自动开启了.
《幸存者回忆录》描绘的是超现实故事,用的却是极为细腻委婉的现实主义笔法,莱辛的想象并不构筑在凌空蹈虚之上,而是用丰富的细节表述着自己对于文明的忧患.小说的叙述者“我”在波及世界的大灾难后幸存下来,居住在一座清冷的公寓中,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事物.一天,一个陌生男子出现在“我”的客厅,将一个叫艾米莉的女孩留下要“我”照看.从此,女孩和一只叫雨果的宠物狗便和我生活在一起……
末日寓言式的小说并不在少数,如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路》亦是此类型.但基于作家的创作理念不同,对末世图景的描绘亦各异.《路》仿佛“揭开了隐藏在悲伤和恐惧之下的黑色河床”,麦卡锡不吝于用冰冷的刀锋剖开人生残酷黑暗的一面.而多丽丝·莱辛虽有对世界透彻的观照、敏锐的审视,但女性绵延婉约的文字落实到《幸存者回忆录》中,这幅人类文明终结的图景尽管冷凌凌地予人以警醒,但黯淡中仍能品味出微茫的希望来.
故事的叙述者“我”和收养的女孩艾米莉的关系颇为微妙.本无什么联系的二人莫名地生活在一起,相互间悄然的审视从未中断过,冷淡或亲密的感情似乎都难以准确言说.作家对小说人物这样的设置让我很是疑惑,感觉总有非现实的东西存在.或许用象征的方式去解释稍微合理一些,“我”和艾米莉可以是人类的一体两面,“我”代表了思考,艾米莉代表了行动.在末世图景的废墟上,这二者的共同存在才可留下微茫希望的火种.书中的观察都是通过“我”的眼睛得到的,“我”的头脑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对人群、街道、社区、城市管理机构等的讨论,对自动开启的墙的探访和考量,都是于废墟上的凝神静思,达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相当深度.而艾米莉,少女的青春躁动外人无法干涉,自己更无法按捺,不断地行动就是最显豁的表现.她很快融入了以帮派、群落为特征的街头生活,青春期的成长也于此获取充足的养料.自然,作品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不是机械的,而是以血肉丰满的细节和人物达成创作初衷.小说的结尾,在一个幻想世界即将毁灭的时候,那面奇异的墙自动开启了,“我”奋力呼喊着艾米莉,艾米莉和雨果及时地由末日的方舟带走,新的乌托邦世界需要青春的力量,如果还有下一个文明,行动是最好的重建方式.
在末世的废墟上,自然并不都是温暖和希望,那些曾寄居在地铁下的孩子就令人心寒.没有任何纪律和行为规则可以约束他们,忠诚、责任和爱于之更是闻所未闻,他们的生存能力之强、杀人越货之野蛮凶狠使人难以置信.这让我想起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同样写了一群未成年孩子远离文明社会后野蛮和黑暗面的弥漫,其人性的畸变令读者冷意入骨.其实《幸存者回忆录》和《蝇王》相类似,对此的描写实质上是一个寓言.当人类的文明面临毁灭之际,受到伤害最深的并不是成年人,而是童蒙未开的孩子,他们还未接受什么是忠诚、责任和爱,就被抛弃于物质与精神的废墟上,如野兽般的生存使文明的教化成为虚妄.
多丽丝·莱辛是“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幸存者回忆录》切实地展现了莱辛在文明末世废墟上的凝神静思.莱辛对世界的观照秉有透彻的怀疑,但于深刻的疑虑中仍透出微茫的希望;她写作末世的寓言,却用诗意的文字证明怀疑的力量;她虽以女性为其故事的叙述者,但整部作品的内涵早已超出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莱辛将对世界和人性的思考汇入其预言式的作品中,或许她最大的希望却是,这些著作可以帮助世人永远避免其预言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