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的建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2:51:08
军机处的建立
军机处的建立
军机处的建立
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大臣没有定员,少则二人,多则九人.主要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政要务,以面奉谕旨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发布指示;面奉谕旨,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发,称为“廷寄”,封函标明“某处某官开拆”字样,由兵部捷报处发送;誊录保存公文,就是将皇帝批阅的奏折,誊录副本,称为“录副奏折”.这项制度使大量档案得以保存.在清初,重要的军政机构有三个:一是议政处,二是内阁,三是军机处.议政处源自关外,主要由王公贵族组成,称议政大臣,参画机要.后设内三院,即后来的内阁.军务归议政处,政务归内阁.议政处的权力逐渐减弱,到乾隆朝撤销.内阁,仿明朝制度,逐渐排斥议政处于机务之外.而军机处建立后,军政要务归军机处,一般政务归内阁.军机处权力远在内阁之上,大学士的权力为军机大臣所分,逐渐排斥内阁于机务之外.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有一定实权.内阁宰相,名存实亡.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明代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如诏令由内阁草拟、经内阁下发,阁臣对诏令有权封驳.但是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许臣下阻挠旨意.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
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
全部展开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军机处
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