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必须是赏析!不能是介绍!最好多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4:24:05
求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必须是赏析!不能是介绍!最好多点!求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必须是赏析!不能是介绍!最好多点!求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必须是赏析!不能是介绍!最好多点!陈寿评价

求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必须是赏析!不能是介绍!最好多点!
求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
必须是赏析!不能是介绍!最好多点!

求三国演义中关于孙权的人物赏析必须是赏析!不能是介绍!最好多点!
陈寿评价孙权:“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曹操评价他: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公元21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公元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孙权雄才大略,能屈能伸.经营江东,鼎立三国.想想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刘备左右,卧龙,凤雏,五虎上将,笼络人心,占据人和,唯有,孙权仅图长江之险,这虚有的地利,文臣武将均无法与魏,蜀匹敌,却在三国中最后被灭,(魏被晋灭,先于东吴)实是孙仲谋之功!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

全部展开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为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丁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南京古石头城遗址
这里古为长江古道,孙权在这里依山筑石头城,所谓“石城虎居”就在此。
  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他在建业开凿东渠,宽五丈深八尺, 把玄武湖水倾泻入秦淮河里。他又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运河,通往云阳(今江苏丹徒)。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内河航运,又可供灌溉农田。
  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后,为了扩大势力,东吴的对外联系也扩大了范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吴军达夷州(即今台湾岛),开始书写大陆与台湾岛交往的历史。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谙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联系。
  同时,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还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他曾下令诸将,“尽除荆州民租税”,并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诏,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不要再征租赋。
  这些措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东吴的综合国力,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稳定和逐步改善。

收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一番历史评语就这样落成了,孙权一生活了72岁,故收录72条。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中,去掉一些过份偏激——也就是过于神化、贬低的评论,只保留比较公允的一部分。但也适当地例外一下,有些观点虽有偏爱、偏见的成分,但因其历史地位、或者对学术有着相当贡献,故亦将其收录。如有遗漏的精彩历史评论,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

全部展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一番历史评语就这样落成了,孙权一生活了72岁,故收录72条。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中,去掉一些过份偏激——也就是过于神化、贬低的评论,只保留比较公允的一部分。但也适当地例外一下,有些观点虽有偏爱、偏见的成分,但因其历史地位、或者对学术有着相当贡献,故亦将其收录。如有遗漏的精彩历史评论,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裴松之:①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②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三国志注》
诸葛亮: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吴历》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程昱:权有谋。——《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刘晔:权有雄才。——《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贾诩:东吴孙权,能识虚实。——《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吴书》
刘基: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陆机: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濬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辩亡论》
孙盛:①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②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三国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江表传》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徐夤诗集·吴》
苏轼:①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②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苏辙: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又发李严、杨仪,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栾城后集·孙仲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郝经:东汉之衰,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扬,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续后汉书》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王夫之:①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仲谋之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②于是而孙权之罪不容诛也,怀愤嫉于先主,而请降于操,操无忌矣。关羽出襄、邓,向宛、雒,而怀忿以与孙氏争,操知之而坐待其败。普天之下,为汉臣者,唯三子之不恤死而誓与献帝俱殉社稷耳,其他皆贪忿以逞者。忠臣志士无可俟之机,而又何择焉?——《读通鉴论》
赵翼:①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之见,而老羞成怒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廿二史札记》
王鸣盛: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十七史商榷》
李慈铭: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越缦堂读书笔记》
李宗吾: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厚黑学》
卢弼:窃谓有勾践之志则可,无勾践之志则终为奴虏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谋操纵其间,以江东而抗衡大国承祚,方之勾践其信然矣。——《三国志集解》
毛泽东:说到孙权,他是个能干的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里怀)刘(震),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龚弘:三国之主,都有雄据九州全部江山之志。曹魏篡汉、刘备自命绍汉不论,即以孙权来说,虽缺乏任何政治上一统四海的号召,但也时时想做到周瑜、鲁肃许于他的“威加四海,囊括九州,克成如汉高祖之帝业”。他绝不会满足于东汉时以西蜀为一隅称帝的公孙述,对小朝廷沾沾自喜,让马援讥为“井底之蛙”。今日聒聒叫嚷地区独立运动者,读此应知所惭愧。——《三国人物》
黎东方:孙权一生,在早年之时英明,在晚年十分糊涂,他早年之所以有英明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归功于张昭、顾雍二人。——《细说三国》
王仲荤:①他的前半生是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他能团结人,对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陆逊这些将领,能够心置腹地信任他们,从而取得了他们的拥戴。②孙权在称帝后,刚愎自用,这在三国的君主中,也是少见的。——《魏晋南北朝史》
朱寅传:孙权的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他的为政立德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例如忍辱负重,举贤任能,崇法尚计,身先士卒等等。在他统事的53年中,独擅江表,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终于成就“三分天下”的鼎峙之业。然而,由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和“弃孙贬孙”的倾向,使人们对他不以为然。京剧《甘露寺》甚至把他写成一个策划谋害刘备的丑角。作为一部应当忠实于史实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样写,是并不公允和恰当的。——《吴大帝传说》序
钟文静:孙权晚年的错误及其影响是严重的,但与他一生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所取得的业绩相比,只是十指中的一指。瑕不掩瑜,综观孙权一生的建树,他不愧为一位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杰出的政治家。——《吴大帝孙权》
邹身城:在开拓江南的历史上,孙权可算是第一流的历史人物。——《重评孙权的历史功绩》
曹玮玲:综观其一生,孙权仍是一位明智的君主,富有极其高明的斗争策略,战功显赫,但也有些过失。——《论孙权的斗争策略》
李华山:他在位24年中为开发江南,发展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孙权开发江南发展航海功绩》
黎虎: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与其浮海求夷洲一样,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孙权对辽东的经略》
龙步根:孙权在江南统治长达53年之久,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尤其对开发江南、发展生产、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长期以来,对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贬低,甚至歪曲,显然,这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论孙权在三国中的作用》
唐茂约:后人多歌颂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北伐在三国鼎立格局形成之后,从创造与发展三国鼎足割据条件的角度说,孙权在建安十三年后进行的合肥作战则比诸葛亮北伐更为重要。可以悦,因孙权不断进攻合肥,才给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甚至是制导了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局势,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确实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不过后人将他记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这句话,理解为孙权的根本目的,便不仅曲解了孙权,也把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了。——《论孙权北击合肥》
沈伯俊:对比孙权在人才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可以看到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他的识才用才,主要见於他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之前,也就是他四十八岁之前。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裏,他身处内忧外患之中,锐意进取,开土拓疆,深知人才之难得、之可贵,因而能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能做到用而不疑,对某些人才的缺陷也不吹毛求疵,遂使江东人才济济,雄视魏、蜀。而在这以後的二十多年中,由於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稳定,他承受的压力有所减弱,而又久握权柄,唯我独尊,於是骄矜日甚,怠惰渐生,礼贤下士的风度消磨殆尽,忌才害才的行为却多了起来。……是的,在人才问题上,他同那位「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的越王勾践相似,也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性格复杂的孙权》
白寿彝:就军事、用人以及开发江南经济来说,孙权的才干和历史功绩堪与曹操、诸葛亮相媲美,但在治国上则要差一些。——《中国通史》
《孙吴的统治》:江东的孙吴,在创业的时候,屡遭磨难,孙坚、孙策相继阵亡,霸业几乎夭折,多亏孙权鼎力支撑,霸业才延续、稳定下来;但这个磨难也给孙吴带来了好处,就是开国之君非常年轻,再加上孙权高寿,使得锐气保存了较长时间。在三国之中,孙吴的统治时间最长,而在这60年中,一半是由孙权统治的。但是魏、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孙吴也同样面临。既要保持皇权,又要照顾豪强大族的利益,所以这个家孙权等人也是很不好当的。——《中国通史(青少年版)》
罗开玉:孙权在称帝前的二十九年,办事理智,不夹个人感情,对大臣、对幕僚能大胆使用,唯才是举,忘过记功。他既能以大军不远千里争夺百姓,也会屠城杀百姓;他为争夺荆州可以主动送妹与刘备,又可以大败妹夫刘备。其权谋、其手段不亚于曹操。孙权在外交上最灵活,最成功,能屈身忍辱,以柔胜刚,有勾践之奇。在这方面又超过了曹操、刘备,可以说是深得列国竞争之妙。孙权继父兄之业,不仅确保了父兄的奋斗成果,还将其大大发扬,且其成就、其手腕与方法皆超过父兄。孙权称帝后,逐渐昏愦,不保晚节,终给身后东吴留下祸根。此外,在内陆发展受阻时,孙权能积极拓展海外,这不仅在三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也显得十分突出。——《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
张作耀:①孙权重用陆逊,足见其很有知人善任之明。②孙权继领吴地之后,敬待孙策旧部,如对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委心而服事焉”;“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如鲁肃、诸葛瑾等一大批文官武将,先后甘为所用;拔将于“行阵”,如吕蒙,成为一代名将;不疑归从,如甘宁投吴,待之“同于旧臣”;更可贵的是,他不拘年资,重用新人,如以陆逊为督,大败关羽和刘备,等等。——《刘备传》
尹韵公:长期以来,在三国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盯着魏国和蜀国,而独独忽视了吴国;只注意研究曹操和诸葛亮,而独独看不上孙权。即便是研究,不仅惜墨如金,而且得出的结论也颇为偏陋,与实不合。实际上,孙权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恐怕连诸葛亮都不及。可是,一方面人们在竭力神化诸葛孔明,另一方面,却把孙权冷落一旁,以乎他是后娘养的。这种待遇是不公允的,至少是不平等的。我不想使用学术界惯用的语言来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孙权是该肯定,或是该否定的人物。我承认,论才干、论作为、论成就,孙权都不如曹操,是一位次于曹操、又不弱于刘备、诸葛亮的政治家,因此,我们决不能放弃孙权研究的所有权。孙权自有他的价值,他的功绩,他的历史地位,我们没有理由抹煞这一切,却有责任把他放在应有的位置之上。还应指出,作为处于政权交替时期的政治家的活动,他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的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孙权传》
何兹全:早期的孙权,是英明的,内征山越,外灭黄祖,决计抗曹,使东吴一片兴旺现象。能识人,能用人,与臣下相待以诚。——何本《三国史》
马植杰:在封建帝王中,孙权是善于用人者之一。——马本《三国史》
张大可:①这样一位才智杰出的英雄,在立国称帝后,猜忌群臣、宠信佞人、刚愎自用、不听规劝,晚年志衰昏聩,以致残杀忠良,何等令人可悲、可叹!②孙权称帝是他一生事业的分水岭口,称帝前叱咤风云,有图取天下之志,称帝后志意已足,走向限江自保,专制帝王的各种弊病也一一显露,至于晚年昏聩,滥肆诛杀,更不足道,虽然有所悔悟,而无补大局,吴国也就不能发展了。——《三国人物评传》
黄忠晶:①他的一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一生。戎马倥偬,运筹帷幄,计议决策,任免奖惩,是他日常事务和生活的基本内容。而他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美德和恶行,也主要体现在这些事件之中。②史家通常认为孙权君臣偏安于江东,不思进取,以保守为目的。这是不正确的,恐怕是只见其现象而未识其本质。孙权未能统一天下,最终偏守一隅,这是条件使然,不是他无此志。恰恰相反,他在这方面的追求有时似乎太过分了,从而造成一些失误。如受骗于公孙渊,就是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致。——《人生案例丛书——孙权》
冯立鳌:从孙权处理本集团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的行为看,他确是一名胸怀大局、目标明确、富有远见的人物。——《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周泽雄:在那样一个乱世,孙权居然能把人主的位置坐得那么稳妥、长久,实际执政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简直是一个奇迹。难怪曹操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儿子,仍然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江东那一双碧眼》
周思源:孙权也是一代英主,孙权很年青的时候,曹操就非常常识他,曹操有句名言,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要有儿子,就要孙权那样,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错(曹丕、曹植),他都觉得不如孙权。——《正说三国人物》
易中天:①别看他小小年纪,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到了。②老臣谋国,不急不躁,举贤任能,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各尽其心、各尽其力的这样一个人。——《易中天品三国》

收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一番历史评语就这样落成了,孙权一生活了72岁,故收录72条。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中,去掉一些过份偏激——也就是过于神化、贬低的评论,只保留比较公允的一部分。但也适当地例外一下,有些观点虽有偏爱、偏见的成分,但因其历史地位、或者对学术有着相当贡献,故亦将其收录。如有遗漏的精彩历史评论,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

全部展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一番历史评语就这样落成了,孙权一生活了72岁,故收录72条。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中,去掉一些过份偏激——也就是过于神化、贬低的评论,只保留比较公允的一部分。但也适当地例外一下,有些观点虽有偏爱、偏见的成分,但因其历史地位、或者对学术有着相当贡献,故亦将其收录。如有遗漏的精彩历史评论,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裴松之:①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②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衤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三国志注》
诸葛亮: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吴历》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程昱:权有谋。——《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刘晔:权有雄才。——《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贾诩:东吴孙权,能识虚实。——《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三国志•蜀书•邓芝传》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吴书》
刘基: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陆机: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濬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辩亡论》
孙盛:①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②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三国志注》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江表传》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徐夤诗集•吴》
苏轼:①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②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苏辙:任人莫难于托国。汉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养,征伐四夷,几丧天下。逮其晚岁,托国于霍光。光知用兵之害,罢均输榷酤,与民休息,而天下复安。凡武帝之所以得称贤君者,惟用霍光故也。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举国而付之诸葛孔明。孔明又发李严、杨仪,援蒋琬、费祎而授之。虽后主之不明,而守国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过于魏、吴远甚。吴大帝方其属任贤将,抗衡中原,曹公惮之。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喜诸葛恪之劲悍,越众而付以后事。闼其用兵劳民之后,继起大役,兵折于外,既归而不能自克,将复肆志于僚友。恪既以丧其躯,而孙氏因之三世绝统,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彼以进取之资用进取之臣,以徼一时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属之斯人,其势必至是哉。——《栾城后集•孙仲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郝经:东汉之衰,孙权承父兄之烈,尊礼英贤,抚纳豪右,诛黄祖,走曹操,袭关侯,遂奄有荆扬,今年出濡须,明年战合肥,嶷然势常北向,而以守为攻,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续后汉书》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王夫之:①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仲谋之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②于是而孙权之罪不容诛也,怀愤嫉于先主,而请降于操,操无忌矣。关羽出襄、邓,向宛、雒,而怀忿以与孙氏争,操知之而坐待其败。普天之下,为汉臣者,唯三子之不恤死而誓与献帝俱殉社稷耳,其他皆贪忿以逞者。忠臣志士无可俟之机,而又何择焉?——《读通鉴论》
赵翼:①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使操当此,早挟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之见,而老羞成怒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廿二史札记》
王鸣盛: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十七史商榷》
李慈铭:三国时,魏既屡兴大狱,吴孙皓之残刑以逞,所诛名臣,如贺邵、王蕃、楼玄等尤多。少帝之诛诸葛恪、滕胤,皆逆臣专制,又当别论。惟大帝号称贤主,而太子和被废之际,群臣以直谏受诛者,如吾粲、朱据、张休、屈晃、张纯等十数人,被流者顾谭、顾承、姚信等又数人,而陈正、陈象至加族诛,吁,何其酷哉!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越缦堂读书笔记》
李宗吾: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厚黑学》
卢弼:窃谓有勾践之志则可,无勾践之志则终为奴虏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谋操纵其间,以江东而抗衡大国承祚,方之勾践其信然矣。——《三国志集解》
毛泽东:说到孙权,他是个能干的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里怀)刘(震),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龚弘:三国之主,都有雄据九州全部江山之志。曹魏篡汉、刘备自命绍汉不论,即以孙权来说,虽缺乏任何政治上一统四海的号召,但也时时想做到周瑜、鲁肃许于他的“威加四海,囊括九州,克成如汉高祖之帝业”。他绝不会满足于东汉时以西蜀为一隅称帝的公孙述,对小朝廷沾沾自喜,让马援讥为“井底之蛙”。今日聒聒叫嚷地区独立运动者,读此应知所惭愧。——《三国人物》
黎东方:孙权一生,在早年之时英明,在晚年十分糊涂,他早年之所以有英明的表现,我们不能不归功于张昭、顾雍二人。——《细说三国》
王仲荤:①他的前半生是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他能团结人,对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陆逊这些将领,能够心置腹地信任他们,从而取得了他们的拥戴。②孙权在称帝后,刚愎自用,这在三国的君主中,也是少见的。——《魏晋南北朝史》
朱寅传:孙权的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他的为政立德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例如忍辱负重,举贤任能,崇法尚计,身先士卒等等。在他统事的53年中,独擅江表,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终于成就“三分天下”的鼎峙之业。然而,由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和“弃孙贬孙”的倾向,使人们对他不以为然。京剧《甘露寺》甚至把他写成一个策划谋害刘备的丑角。作为一部应当忠实于史实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样写,是并不公允和恰当的。——《吴大帝传说》序
钟文静:孙权晚年的错误及其影响是严重的,但与他一生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所取得的业绩相比,只是十指中的一指。瑕不掩瑜,综观孙权一生的建树,他不愧为一位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杰出的政治家。——《吴大帝孙权》
邹身城:在开拓江南的历史上,孙权可算是第一流的历史人物。——《重评孙权的历史功绩》
曹玮玲:综观其一生,孙权仍是一位明智的君主,富有极其高明的斗争策略,战功显赫,但也有些过失。——《论孙权的斗争策略》
李华山:他在位24年中为开发江南,发展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孙权开发江南发展航海功绩》
黎虎:孙权对辽东的经略,与其浮海求夷洲一样,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孙权对辽东的经略》
龙步根:孙权在江南统治长达53年之久,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尤其对开发江南、发展生产、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长期以来,对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贬低,甚至歪曲,显然,这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论孙权在三国中的作用》
唐茂约:后人多歌颂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北伐在三国鼎立格局形成之后,从创造与发展三国鼎足割据条件的角度说,孙权在建安十三年后进行的合肥作战则比诸葛亮北伐更为重要。可以悦,因孙权不断进攻合肥,才给赤壁之战后的局势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甚至是制导了建安十三年以后的局势,对形成三国鼎立这种历史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确实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不过后人将他记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势”这句话,理解为孙权的根本目的,便不仅曲解了孙权,也把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了。——《论孙权北击合肥》
沈伯俊:对比孙权在人才问题上的两种不同表现,可以看到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他的识才用才,主要见於他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之前,也就是他四十八岁之前。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裏,他身处内忧外患之中,锐意进取,开土拓疆,深知人才之难得、之可贵,因而能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能做到用而不疑,对某些人才的缺陷也不吹毛求疵,遂使江东人才济济,雄视魏、蜀。而在这以後的二十多年中,由於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稳定,他承受的压力有所减弱,而又久握权柄,唯我独尊,於是骄矜日甚,怠惰渐生,礼贤下士的风度消磨殆尽,忌才害才的行为却多了起来。……是的,在人才问题上,他同那位「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的越王勾践相似,也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性格复杂的孙权》
白寿彝:就军事、用人以及开发江南经济来说,孙权的才干和历史功绩堪与曹操、诸葛亮相媲美,但在治国上则要差一些。——《中国通史》
《孙吴的统治》:江东的孙吴,在创业的时候,屡遭磨难,孙坚、孙策相继阵亡,霸业几乎夭折,多亏孙权鼎力支撑,霸业才延续、稳定下来;但这个磨难也给孙吴带来了好处,就是开国之君非常年轻,再加上孙权高寿,使得锐气保存了较长时间。在三国之中,孙吴的统治时间最长,而在这60年中,一半是由孙权统治的。但是魏、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孙吴也同样面临。既要保持皇权,又要照顾豪强大族的利益,所以这个家孙权等人也是很不好当的。——《中国通史(青少年版)》
罗开玉:孙权在称帝前的二十九年,办事理智,不夹个人感情,对大臣、对幕僚能大胆使用,唯才是举,忘过记功。他既能以大军不远千里争夺百姓,也会屠城杀百姓;他为争夺荆州可以主动送妹与刘备,又可以大败妹夫刘备。其权谋、其手段不亚于曹操。孙权在外交上最灵活,最成功,能屈身忍辱,以柔胜刚,有勾践之奇。在这方面又超过了曹操、刘备,可以说是深得列国竞争之妙。孙权继父兄之业,不仅确保了父兄的奋斗成果,还将其大大发扬,且其成就、其手腕与方法皆超过父兄。孙权称帝后,逐渐昏愦,不保晚节,终给身后东吴留下祸根。此外,在内陆发展受阻时,孙权能积极拓展海外,这不仅在三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也显得十分突出。——《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
张作耀:①孙权重用陆逊,足见其很有知人善任之明。②孙权继领吴地之后,敬待孙策旧部,如对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委心而服事焉”;“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如鲁肃、诸葛瑾等一大批文官武将,先后甘为所用;拔将于“行阵”,如吕蒙,成为一代名将;不疑归从,如甘宁投吴,待之“同于旧臣”;更可贵的是,他不拘年资,重用新人,如以陆逊为督,大败关羽和刘备,等等。——《刘备传》
尹韵公:长期以来,在三国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盯着魏国和蜀国,而独独忽视了吴国;只注意研究曹操和诸葛亮,而独独看不上孙权。即便是研究,不仅惜墨如金,而且得出的结论也颇为偏陋,与实不合。实际上,孙权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恐怕连诸葛亮都不及。可是,一方面人们在竭力神化诸葛孔明,另一方面,却把孙权冷落一旁,以乎他是后娘养的。这种待遇是不公允的,至少是不平等的。我不想使用学术界惯用的语言来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孙权是该肯定,或是该否定的人物。我承认,论才干、论作为、论成就,孙权都不如曹操,是一位次于曹操、又不弱于刘备、诸葛亮的政治家,因此,我们决不能放弃孙权研究的所有权。孙权自有他的价值,他的功绩,他的历史地位,我们没有理由抹煞这一切,却有责任把他放在应有的位置之上。还应指出,作为处于政权交替时期的政治家的活动,他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的今天,也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孙权传》
何兹全:早期的孙权,是英明的,内征山越,外灭黄祖,决计抗曹,使东吴一片兴旺现象。能识人,能用人,与臣下相待以诚。——何本《三国史》
马植杰:在封建帝王中,孙权是善于用人者之一。——马本《三国史》
张大可:①这样一位才智杰出的英雄,在立国称帝后,猜忌群臣、宠信佞人、刚愎自用、不听规劝,晚年志衰昏聩,以致残杀忠良,何等令人可悲、可叹!②孙权称帝是他一生事业的分水岭口,称帝前叱咤风云,有图取天下之志,称帝后志意已足,走向限江自保,专制帝王的各种弊病也一一显露,至于晚年昏聩,滥肆诛杀,更不足道,虽然有所悔悟,而无补大局,吴国也就不能发展了。——《三国人物评传》
黄忠晶:①他的一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一生。戎马倥偬,运筹帷幄,计议决策,任免奖惩,是他日常事务和生活的基本内容。而他的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美德和恶行,也主要体现在这些事件之中。②史家通常认为孙权君臣偏安于江东,不思进取,以保守为目的。这是不正确的,恐怕是只见其现象而未识其本质。孙权未能统一天下,最终偏守一隅,这是条件使然,不是他无此志。恰恰相反,他在这方面的追求有时似乎太过分了,从而造成一些失误。如受骗于公孙渊,就是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致。——《人生案例丛书——孙权》
冯立鳌:从孙权处理本集团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的行为看,他确是一名胸怀大局、目标明确、富有远见的人物。——《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周泽雄:在那样一个乱世,孙权居然能把人主的位置坐得那么稳妥、长久,实际执政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简直是一个奇迹。难怪曹操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儿子,仍然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江东那一双碧眼》
周思源:孙权也是一代英主,孙权很年青的时候,曹操就非常常识他,曹操有句名言,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要有儿子,就要孙权那样,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错(曹丕、曹植),他都觉得不如孙权。——《正说三国人物》
易中天:①别看他小小年纪,还是个未成年人……政治上已经非常老到了。②老臣谋国,不急不躁,举贤任能,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各尽其心、各尽其力的这样一个人。——《易中天品三国》
希望采纳,O(∩_∩)O谢谢!

收起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为什么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
这是因为: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

全部展开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为什么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
这是因为: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出半点声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遇事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的“雄才”。
拒曹,本是孙权原有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何等坚决!
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 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收起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全部展开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