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两句名句出自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7:07:35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两句名句出自哪里?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两句名句出自哪里?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两句名句出自哪里?【年代】:唐【作者】: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内容】  绝顶一茅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两句名句出自哪里?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两句名句出自哪里?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这两句名句出自哪里?
【年代】:唐
【作者】: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内容】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从思想上说,这类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在多有,并没有什么分外高奇的地方,但细读起来,又令人感到有些新颖别致.这新颖别致来自什么地方呢?主要来自构思.我们看,这首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呢?“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似乎使我们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