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乡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23:22:54
什么是南乡子什么是南乡子什么是南乡子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把四声(字的读音)分为平仄两大类,一般来说平就是平声,也就是一声、二声;仄就是仄声(上去入三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

什么是南乡子
什么是南乡子

什么是南乡子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把四声(字的读音)分为平仄两大类,一般来说平就是平声,也就是一声、二声;仄就是仄声(上去入三声),也就是三声、四声.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仄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就是一声、一声|三声、三声|二声、二声|三声
四声、四声|二声、二声|三声、三声|二声
而古诗中的具体平仄规律很复杂,你要想知道可以参看古诗平仄简表:
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 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3/4句式.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 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结构截然不同.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意思.“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二四六数字分别是无、处、惊,为平、仄、平声;而一三五数的字分别为“于、声、听”,为平平仄声.一般情况下,单数位的字是不论平仄声的,但应力争避免“三平脚”或“三仄脚”,也就是说,不要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诗的第五位的字,有时就需要讲究一下.此外,犯“孤平”即同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也是诗家之忌,但此内容较复杂,还有较深一层的“补救”方法,作诗者在初始可以抱着“不以词害意”的创作观点. 词里的平仄声,要求更为严格,相当多的长调都不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写诗格式去做,必须对照词谱的固有格式去填写,所以说是“按谱填词”,这样说来,学写词的人,手上有一本“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有必要的.如最简单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一(韵)1┃--┃┃-(韵),--┃(句)+┃┃--(韵)”其中一是平声,┃是仄声,+是可平可仄的地方.由此看来,写词要比写诗难.有的初学者以为只是符合词牌那规定的字数就可以算是该词了,不讲句式和平仄规律,随意填写却冠上词牌名,谁知是贻笑大方.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三)格律 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简单说是“对粘”关系:“对”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位字为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应为仄平仄.“粘”是粘贴的意思,就是说下句与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为仄平仄,那么第三句也是仄平仄.再往下推,都是这样对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对、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试看杜甫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第一句的“二四六”字“急、高、啸”,分别是仄平仄,第二句的“二四六”字“清、白、飞”按对粘格律应是“对”,和第一句相反为“平仄平”,第三句的“二四六”字“边、木、萧”应是“粘”,和上句相同为“平仄平”…… 绝句的格律是把律诗截出一半,八句截出一半为四句,既可截上半部,也可截下半部;既可截中间四句,也可截首尾四句.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江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如截取上面所举的杜甫律诗《登高》的首尾四句格律;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如截取上律诗的中间四句格律,只不过是没有对仗罢了. 词的小令,有些七字五字句式是从绝句转化而来,此类词存在一定的粘对关系.如《浪淘沙》、《忆王孙》、《浣溪沙》、《鹧鸪天》等.但是绝大多数词和律绝的不同之处,是打破了原来的粘对关系,而是按它每一个词牌独有的平仄规律来填写.即使字数与律绝相近的词,也大多如此.如《生查子》,表面看来与作仄韵的五言绝句诗相仿,但它在《唐宋词格律》一书里,便载有三种格律:格一全是仄平句式;格二是第一句第五句用了平仄句式,如有名的朱淑真所作的一首“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格三是第三句用了仄平句式,另外还有第八句的特殊格式.限于篇幅关系,本文只是想着重指出:每首词的格律都是不同的,既冠之以为词,就不要因它有些亦是五、七言,而与律诗绝句相混淆.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四、对偶 对偶是古汉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但要求字数相同,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而且要求组词结构在句中的某个位置上相同.现代汉语也讲对偶,它能产生句式整齐的美感,好诵易记,是学写诗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识.古代不少有关这方面知识的蒙学书籍,如《声律启蒙》的一开头即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掌握作对的规律,可说也是写传统诗词要求懂得运用自如的基本手法. 首先是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成对,分别称之为颈联和颔联.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均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也就是对联;白居易的五言律诗中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名作. 绝句既然是截取律诗句式的一半,那么就有出现对偶句的可能.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出现在绝句中的后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是出现在绝句中的前两句;更有少数绝句,全篇是由两个对联组成,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许多词中在某个固定位置上要使用对偶句,这点在词谱里均有注明.如人们熟悉的“鹧鸪天”,词谱便注明:“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又如《浣溪沙》,词语亦有此注:“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对偶句入诗词,要力争对得工整,但又要预防犯“合掌”的毛病.什么是“合掌”?对联上句与下句的意思重合,这一般俗称为大合掌;个别词语意思两同,为小合掌.如果对联的上句与下句意思是连贯的,出现在诗词之中,则为最好的作品,这可称为“流水对”,如上面举例提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是.此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亦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律诗与词中应出现对偶句的地方,如果那意思很难变成对联,则仍要以意为主,切莫为追求完全相对而损害整首诗词的意境.这种古代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久为人称颂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便不完全对偶.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五)押韵 诗词为什么要押韵?无非是要充分发挥它易诵易记的特点.编押韵的歌谣来提高记忆能力,早已被人们总结出来了.所以,自古受到人们欢迎的传统诗词,都离不开押韵. 押韵,就是在句的末尾一个字用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古代人将这些编成韵部,什么一东二冬、三江七阳、四支五微等等,到了写词时,标准又放宽了些,总的趋向仍是要易诵易记,如清朝戈载的《词林正韵》只把平仄声共分为十九部,为当代人较为通用的依准. 律诗绝句的押韵,和古体句句押(又叫柏梁体)、不定句押等不同,一般是双句必定押韵,单句除开头句外不押韵;开头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开头句不押韵,五言句的第三字或七言句的第五字,要注意平仄声的正确运用,避免出现三平脚或三仄脚.“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开头句押韵的例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为开头句不押韵的例子. 词的押韵,也和它的平仄、句式、格律、对偶一样,可说是千变万化,但每一个词牌又有它固定的格式.它大体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平韵格,第二类是仄韵格,这一韵到底的两类是常见的,占了词牌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第三类是平仄韵转换格,包括《南乡子》、《菩萨弯》、《清平乐》、《虞美人》等十数种,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两句押仄韵,转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押平韵,又转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押仄韵,最后转为“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押平韵,前后转换了四次;第四类是平仄韵通叶格,有《西江月》等数种,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押了两个平韵后,末句就平声切去,押仄声韵,应是同一韵部里的仄声;第五类是平仄韵错叶格,有《相见欢》、《酒泉子》、《定风波》等数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忽忽!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在过片处,错叶两仄韵,即“泪”字和“醉”字.